弹指三百年—闲话圣彼得堡

标签:

【大纪元7月28日讯】

今年是圣彼得堡建城的第300周年,俄罗斯当局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来为这座有着“北方威尼斯”之称的城市注入新时代的色彩。

圣彼得堡的历史是与其建城者彼得大帝(1672-1725)有着密切关系的。三百多年前的俄罗斯由于地处边陲之故,向来与欧洲各国的发展趋势有着一定的差异。当西欧各国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宗教上对来生的向往转移到对当下世俗生活的追求、把目光投向海洋与其它大陆版块,努力发展海外殖民事业时,俄罗斯仿佛还笼罩在中世纪的氛围当中:主流信仰的东正教逐渐僵化到只剩下繁复的宗教仪式、莫斯科城里厚重阴森的宫殿内骨肉相残的悲剧不断、留着大胡子的贵族与骑兵动辄内斗不休……。

彼得大帝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成长,虽然贵为王储,却也无法免除生活在恐惧之中。当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即位为沙皇时,他同父异母的姐姐伙同骑兵队叛乱,屠杀彼得母亲这边的亲戚,把彼得与弱智的同父异母弟弟共同立为沙皇,由她当摄政女王,实际掌握着权力。彼得目睹了身边的亲友及老师被残酷地杀害而无法制止这场屠杀,虽然7年后他成功地夺回他的权力,并将同父异母的姐姐软禁起来,却因这一段可怕的经历使他对莫斯科充满厌恶与不信任感,远离这个地方以另外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也就成为他心底的愿望。

23岁时彼得到西欧旅行,目睹了西欧各国的发展,学习了造船术及其它技术回到俄罗斯后,便以西欧国家为蓝本,开始进行改革,想使俄罗斯也成为一个拥有海权的国家。当时俄罗斯的邻国瑞典国力强盛,拥有着圣彼得堡附近地区临海的土地。彼得想要一个通往北海的港口城市,便无法避免地与瑞典产生冲突。年轻的沙皇开始展现他的雄才大略,用自西欧学来的方法训练了一支新式军队,打败了当时属于欧洲强国之一的瑞典,得到了这片靠海的沼泽地,便于1703年在这里开始兴建一座由他亲自规划的城市。1712年,这座集当时欧洲建筑艺术于大成的城市被定为首都,并以其建城者彼得大帝的名字命名为圣彼得堡。

自彼得大帝起,历代继任的沙皇大都不竭余力地吸收着西欧文化。伴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欧洲各国有的新建筑风格,在圣彼得堡也同样看得到了;雕塑、画作等被大量地收购,丰富皇家的收藏;西欧的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等被礼聘至宫廷,成为沙皇的宾客;学院、音乐厅、剧院等等先后设立;本国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也慢慢地显露头角,以其强烈的民族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时至今日,这些都已成为俄罗斯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并被世界所珍视着。以皇家收藏品为基础的EREMITAGE博物馆,其馆藏之精之富,简直可与巴黎的罗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等同列为世上少数几个收藏最丰富的宝库;MARIINSKI剧院里的芭蕾舞团至今仍是古典芭蕾的个中翘楚;至于世界知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更是多得无法一一列举:托尔斯泰、普希金、杜斯托也夫斯基、鲍罗定、柴可夫斯基、葛令卡、夏卡尔、尼金斯基……, 圣彼得堡的过去,见证着俄罗斯的辉煌。

与辉煌的过去相比,圣彼得堡的现状显得有点美景不再地沧桑落寞。数十年来共产主义下的统治使俄罗斯再度与西方世界脱节;为了与西方世界对立而全力发展军备,牺牲的却是基本建设与民生需求;极权统治的结果使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摧残。所以在共产主义垮台以后,留下的只是破旧不堪的残局来面对体制改革时必须面临的冲击。但雪上加霜的困境并没有击垮俄罗斯民族的意志,在历经十年风雨飘摇的民主历程后,又重新站在世界舞台上,积极地参加国际事务。圣彼得堡也由前苏联时的名字“列宁格勒”改回其旧名,虽然已经不再是首都了,却因为帝俄时期的不断建设及维护,致使苏联时期对它的保养相对来说比其它城市来得容易一些,所以在目前仍然担任着迎接国家外宾的角色。在俄罗斯举行的国家首脑高峰会议或其它国际级会议,还大多选择圣彼得堡作为开会地点。

也因此圣彼得堡的保安警备来得比其它城市严格,除了荷枪实弹的警力外,为数不详的便衣还继承着前苏联时代KGB遗留下来的作法,时刻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就连普通游客下塌的旅馆里,都能发现其踪影。笔者住过圣彼得堡市郊的一间非常普通的三星级饭店,经常可以发现大厅一边的沙发上坐着一个人,不象游客,也不象有什么事要干的样子,就是盯着进出的人看。旅馆的服务人员对之视若无睹,不知是已经有人向他们打过招呼了,或者这种事情是极其普通似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找了当地人来问一问,回答的居然是“特务”!若再进一步地问:“特务怎么会让人知道他就是特务呢?” 得到的答案倒也干脆:“他们就是不怕人知道!”当地人在莫可奈何之下也就习以为常了,倒是从自由世界来的人怎么也承受不了这种被如此监视的待遇。在努力朝着民主自由发展的俄罗斯社会中还不免出现这种情况,想到那些仍然生活在极权社会的人们他们的压力,心里不由得感到沉重起来。前苏联时代就是因为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致使大量人材外逃,事实证明其后果是导致社会的发展怎么样也赶不上讲人权的自由世界国家,落后的苦果到头来还得自己去尝。眼见着中国不以前车为鉴,反而还步上苏联老大哥镇压迫害老百姓的后尘,真是为之着急呀!经济的蓬勃发展若没有扎根于对人权的尊重,也只能算是有了面子没了里子,表面的繁华在昙花一现过后,剩下的还有什么?

走访一趟圣彼得堡,感慨万千,这反倒不是旅行的目的了,还是收拾起沉重的心情,仔细地看看这里的风土人情吧。对于从西欧国家来的游客来说,圣彼得堡的城市景观可能与自己一向熟悉的居住地的景观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为它的建筑风格基本上与西欧各国从巴洛克时期直至20世纪初新艺术时期的风格相仿,倘若没有眼力好一点,去发现躲在大街后面的洋葱头教堂的话,真不觉得自己置身在俄罗斯这个自古以来便充满神秘感的国度。这种造型的教堂倒不是俄罗斯所独有,最早是从东罗马帝国传过来的,以前曾经属于东正教信仰的地方,例如今日的土耳其,基本上都还保存着这种风格的建筑,只不过在那里的建筑现在不作为基督教的教堂,变成回教的清真寺了。虽说不是原创,俄罗斯的洋葱头可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一座教堂可以顶着好几个洋葱头,其中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不说,造型和颜色还可以全不相同,若顶下的建筑物主体外观再装饰一点,简直就象神话世界里的建筑一般,让人只能呆呆地围着它走几圈,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也算是俄罗斯文化的魅力吧?!

除此之外,圣彼得堡的地面交通有两个独特的地方:在其它国家里,九人座的面包车一般是作为私人用途的,在这里则是当作大众运输的迷你巴士使用,跑交通主线以外乘客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它们也有自己的路线、几个固定的站牌,告示着最早班与最晚班的发车时间、以及几分钟一班车等等,其余的就很灵活了,路边一招手车就靠过来,想下车时跟司机说一声,车也就靠边停下让你下车。有时分不清哪辆是私家用的哪辆是小巴时,就看车窗上有没有贴一张标着路线号码的纸。跟七八个陌生的各式人种同乘一辆小巴,倒是个新奇的经历。另一个特别的地方是,经常看到有人在路边招手,而靠过去的车居然还包括私人用的小轿车。刚开始时以为那是亲朋好友约好了在那接人,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是俄国人现在很努力打拼,在下班后或顺路的情况下兼差赚点外快的。虽然法律明令禁止没有计程车执照是不许载客收钱的,一般人还是照常做他们想做的事,因为搭乘私家车可以讨价还价,车费往往比有牌照的黄色计程车便宜一点。

真正让笔者感到十分希奇的是现代圣彼得堡的另一多:换汇的地方特别多。一条涅瓦大街走下去,三五步就是一间换汇所,简直与德国卖香肠的、法国卖薄饼的或者英国卖炸鱼块的小吃店一般多。每间换汇所的门口都大大地标识着卢布对美金的最新汇率来吸引顾客,进出的人也不少。乍见之下,还以为圣彼得堡的观光事业这么发达,游客多到能够支持如此多换汇所的生存呢。后来才知是另有玄机,原来进出换汇所的绝大多数是俄国人,他们对本国的货币没什么信心,有了钱总喜欢赶快把它们换成美金,认为这样才比较有保障。虽然俄罗斯当局明令禁止使用外币交易(不知现在是否放宽了),我看着从俄国人口袋中掏出来付钱的,却也不仅仅是卢布而已。

在圣彼得堡购物慢慢地也可以使用信用卡或银行的提款卡付费了,只是还未普及,手续也稍微麻烦一点,这可能跟以前苏联时期形成的购物方式有关。商店多数还不是我们现在所习惯的开放式的超级市场,而是传统式的店铺、顾客不能自己拿东西、需要由店员服务的。要买一件东西时,得先告诉店员,然后拿着单子(或不拿单子)到柜台去付钱,然后再拿着收据回来给店员才能拿到东西,如果中间出现什么疑问,买东西的人就得来回地跑。这种购物方式当做旅行的经历是很新奇,但是若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天天这么来回折腾的话,我现在能想到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省钱,因为懒得上街买东西了;第二个好处可能随之而来,就是“可以减肥”,因为没那么多东西可以吃了嘛,自然也就瘦下来了。稍微观察一下在圣彼得堡里面的人,发现他们一般来说都比西欧国家的人来得苗条,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吃的没下落,那就逛吧!六月的日子最长,俄罗斯的“白夜”在此时达到了极致,天色总没有真正暗下来的时候,眼看着表上的时针明明已经过了凌晨12点了,太阳还象下午般的光景一样明亮,有时不免让人产生错乱,以为现在还是中午呢。南方来的人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有白天没黑夜的日子,便熬夜一下来体验体验夜未央的感觉,才发现六月的俄罗斯,黄昏与清晨是连在一起的,没有黑夜,黑夜都被挪到冬天去了。很难想象冬季的俄罗斯,那长达数月的没天没日的岁月如何度过?既然很难想象,也就不去想了吧,还是学学圣彼得堡人,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放心地去夜游吧。◇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圣彼得堡庆祝建城300周年 各国元首到访
俄外长敦促伊朗同意让联合国执行更严格核检
2003年6月1日 简要新闻
普京布什圣彼得堡会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