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窟里的光 北印度世界遗产巡行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11月15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杨诗涵/印度报导.摄影) 热气蒸腾中的阿姜陀、爱罗拉石窟,犹如浮动的海市蜃楼。以古老文明为纵深,旅途步伐为横轴,我们试图拉近斑斑古迹与眼前经历的距离。若说这是所谓触动灵魂的旅行,那么印度的丰沛之灵,必然有慑魂的力量,因为惊叹,所以过目不忘。  

从印度孟买飞到阿蓝迦巴(Aurangabad ),大伙儿在弥漫着咖喱味和统称为“有印度味”的机舱中,窃窃私语地讨论著接下来的行程。却没想到按捺好久的情绪,在抵达阿姜陀石窟的时候,又被挑起──脚是踏到地上了,心却又跳得老高,以至于连嘴巴也忘了闭上。

  那是看一眼就不会忘记的风景!让人当下就可以想见,一九一八年那个追赶老虎至此的猎人,意外发现埋藏千年的阿姜陀石窟时,是怎样连老虎都忘记了要追,只是张口结舌。

阿姜陀石窟

 围绕成马蹄形的石窟共计廿九座,在山谷诏密的树丛里隐藏了一千七百年。这公元前二世纪印度笈多王朝年代的佛教遗迹,壮观地出现人们眼前。

 天气是热的,洞窟里却甚清凉,要脱鞋的规定反倒大快人心。请一位身着传统服装的妇女让我拍照,按了快门后,她向我索价十卢比;虽然是小钱,我的脸却淡淡扫上她苹果绿的衣服颜色,要学习所谓民情,缴学费真的有其必要。

 思空,是阿姜塔(Ajanta )梵文的原意,直到西元七世纪后佛教中落,才埋入深林。玄奘大师曾在此修道讲学,《大唐西域记》中就有此地的记载;张大千亦曾在此临摹壁画。千百年来,僧侣在此灵修或打坐甚至居住。我们晚了一步,只赶上被踏得晶亮的石地,仅能以洞窟中的壁画、雕刻,拾取一点过去的光景。说起来,思空的意境太深远,然而老虎引了猎人来,猎人之后我们跟着来了,他们都走了,我们仍然在这里赞叹着、纳闷着古文明的神秘。

爱罗拉石窟  

爱罗拉石窟与阿姜塔石窟皆为历经五百多年开凿而成的石窟寺院,也同于一九八三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但全数卅四个石窟连绵两公里的爱罗拉,开阔而显眼的表现方式与阿姜陀十分不同。

 以玄武岩为建材的爱罗拉石窟,自西元六百年到一千年间不断开凿。前十二个佛教石窟历史最为悠久,大约建于于五到七世纪间,第十三到廿九窟,已属后来崛起的印度教石窟,建于七到九世纪;八到十世纪的耆那教石窟是最晚完成的,不同宗教共筑一区,是爱罗拉石窟最大的特色。

 四百年的精华浓缩在两公里长的路途中,以第十六窟印度教石窟为目标走去,入口处天光自左右两侧打下,眼前的石屏堵住了视线,走进去才发现那别有洞天实在惊人。

 石塔庙建筑以石象为根基拔地而起,往内开凿的石窟四周峭壁耸立,怀抱着这座震撼的石庙群,长六○公尺、宽四十六公尺、高三○公尺,历经一百年才竣工,直射而下的阳光让眼皮都冒汗了。

 一百年的雕工能够花多少时间领略?其实没有时间思考,拍照都来不及。风在石窟中回转鸣唱,稀薄了人声。最终蜷缩在一角企图用广角镜头拍下它的全貌。

 几个穿着纱丽的身影走过,飘来浓烈的香料味,群䙓翻飞;自一个牙牙学步的孩童高度看这石窟,有文明人看古文明的卑微与颤动。

他城风景

 有“湖水之城”美誉的乌黛浦(Udaipur ),是旅行西北印度不能错过的景点。十六世纪以来印度王室纷纷在此建立避暑宫殿,选色偏爱雪白大理石,慵懒的气氛中,有山中希腊之意境;感受奢华中的优闲,必定要去城市宫殿走走,在湖上皇宫住上一晚,方能感受乌黛浦的清润之美。

 城市宫殿(City Palace )紧邻皮秋拉湖(Pichola Lake ),湖中漂浮的宫殿就是皇宫饭店(Lake Palace ),湖中与湖畔两座气质独具的宫殿都是过去皇室的行宫。

 城市宫殿中,仅有博物馆对外开放。我们挤在印度当地游客中,时而穿过凉风大堂、时而矮身走下狭窄的密道阶梯,渐渐失去方向感,晕头转向地听导游解说着过去的贵气。

 墙上的图画,可以弥补人去楼空的不足,无数阳台上的小楼窗,可以窥见城堡外的世界,每一处视觉,都是花花绿绿的飨宴与想像。

 湖中的皇宫饭店不时划出小船来接驳住客,由于干旱的缘故,湖畔已长出青草,随风摇曳的清爽却是饭店工作人员的隐忧,担心明年也许无水可涉,小船载不动许多愁。

 跟着一堆行李箱望见黑夜中点亮灯火的饭店,还有那些奔来迎接的步伐,占地一点五公顷的水上宫殿犹如清白莲花,美得如此无瑕。

 行李在房间落地,打开窗帘,对岸就是城市宫殿的夜色,错落的灯火打在水面上,水光中的宫殿,在贵气中仍显清丽。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印度商业司长: 台印应扩大交流不必局限软体
印度多神并存  甘地宽容精神长存
拔河亚锦赛 日本蒙古印度最具冠军相
世界最豪华火车在印度 如移动式五星级饭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