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星:灌水的教育理论

黄晓星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2月19日讯】中国的教育承蒙教育产业化的福,中国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进入了快
速增长的阶段,按目前教育家和教育理论的出产速度,是否象中国的人口爆炸性发展那样失去控制?无论如何,我认为都没有必要对教育家和教育理论进行”计划生育”。但是,教育家们有责任给自己的教育理论正名。

最近有个”新教育和新课程”让很多人搞不懂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很多人到处打听究竟什么是新教育和新课程。因此,我建议教育家们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时,请不要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称为新教育。首先,像我们这种跟不上教育发展步伐的人感到困惑,其次,其它教育家就没机会建立新教育了,再次,如果同时出现很多新教育,很容易引起争论,最后,大家都弄不清楚究竟哪个”新教育”是新的教育。别学那些学术霸权主义,使用学术和文字霸权,滥用新字。

请用给你的教育理论一个好听的名字,哪怕是一个让人望文生义的名字,如”欣赏教育,快乐教育,智慧教育或放飞教育”等什么的也行,起码能说明那就是你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这样任何霸气的人,提出他们的教育理论时,都不至于在你的理论之前冠个新字,而变成了”新欣赏教育”,”新快乐教育”,”新智慧教育”或”新放飞教育”。还有,新的教育理论不可能总是新的,若干年后,一旦有人提起当时那个已经不再是新教育的”新教育”时,真不知道如何称当年那个”新教育”。但是,如果你的教育理论有个名字,相信人们不会把你的教育加上“旧”字,而是客气的直呼其名。尽管挖掘你的潜力,给你的教育起个更抓人的名字,这样你的教育理论市场潜力会更大。

如何给自己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一个名字,其实并不容易,对于很多教育家来说,起名字比建立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难度更大,比如素质教育这个名字足可以说明这点。创造素质教育这个名字的人非常有智慧,如果当时该教育的创造者不是给那个本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理论命名为”素质教育”,而只是使用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新教育”字,奇怪的是在教育家拥挤的队伍中,居然没有人在”素质教育”之前冠个新字,高呼下个教育是”新素质教育”,这是不是素质教育理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呢?

不知道众多的教育家们是否研究过鲜为人知的教育家如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罗杰斯、杜威,蔡元培,陶行知等等如何给自己的理论命名。据我所知,他们既不会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新教育,也不会创造“什么教育”,仅仅是在著作中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或
教育实践。更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冠在教育之前成为”卢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罗杰斯教育、杜威教育、蔡元培教育”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时,认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是: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不难找到如何根据这个教育理想,进行教育实践。

卢梭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在他的书《爱弥尔》中,他说:”这种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卢梭着 李平沤译 《爱弥尔》 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

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来推动民主,他认为就民主而言,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杜威教育论著选》,第163页。

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生活和教育即社会”教育理念倒过来”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和他提出的”教学合一”构建了他的教育理念。他在谈生活教育时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 第428页。

象卢梭、苏霍姆林斯基、罗杰斯、杜威、蔡元培和陶行知等对教育历史有着重要贡献的教育家,他们提出了不少教育理念和认真实践其理念,不但没有把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称为某某教育。如陶先生通过创办晓庄师范和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来实践他的教育理念,给中国的教育史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可是也没有”陶行知教育”这一说法。杜威在芝加哥创办了实验学校以实践其教育理念,但也未能形成”杜威学校”。当然也没有什么”卢梭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罗杰斯学校、和蔡元培学校”等。中国的”教育家”们随随便便地把自己提出一些零零碎碎的教育观点,能否大大咧咧地冠于”什么,什么教育”之类的高冠呢?

反而,有一些大家还不太熟悉的教育家,如马利亚.蒙特梭利和鲁道夫.史代纳创立了以名字冠命的教育;分别是蒙特梭利教育和史代纳(华德福)教育。但都不是马利亚.蒙特梭利和鲁道夫.史代纳给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命的名,而是后来由实践这些教育理念的人们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些教育。

蒙特梭利教育是由出生于1870年意大利的马利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创立的。她是荣获第一位医学博士的意大利女性,毕业之后,从事教育智障儿童的义务工作,并以科学方法去研究和帮助低能儿提升心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贫穷的孩子座在门口玩几个木棍子,而且玩得不知乐乎,蒙特梭利受到了启发,深思到,”如果能将这套方法应用到正常儿童上,必能使他们在心智成长上,有更令人惊奇的表现。”于是,蒙特梭利,她开始认真地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根据她对智障儿童研究的成果,设立学校进行教育实践。蒙特梭利成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引起了其他人的兴趣,后来,那些学习蒙特梭利的理论和进行教育实践的学校称为蒙特梭利学校,蒙特梭利学校的教育也称为蒙特梭利教育。

德福学校是由出生于奥地利的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 于1919年在德国的斯图伽达(Stuttgart) 创立。当时,一位德国企业家依米尔.默特(Emil Molt)邀请史代纳根据史代纳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对人的认识和研究成,为他的香烟厂工人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的名字Waldorf Astoria命名为Freie Waldorf Schule(德语) 自由华德福学校。这所学校办得很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代表未来教育的典范。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同时也称为鲁道夫·史代纳学校(Rudolf Steiner School)。

为什么有些教育理念对教育的影响可以改写教育历史?哪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成为了某某教育?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很长时间都不需要更新?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只是昙花一现?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我们是否只需要一种”正确的、最好的和最新的”教育理念,像软件那样年年更新?陶行知这一类研究村级和乡镇级课题的学者是否有资格成为教育家?热衷于搞省级、国家级、国际级或宇宙级课题的教授、研究员和教育家是否研究过这些问题?

(网路文摘)(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黄晓星:多元文化和先进文化
黄晓星:什么是文明
黄晓星:谈谈个性化的教育
孙丰:论“文明”----答黄晓星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