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海龟,海草,海带

陈劲松

标签:

【大纪元3月24日讯】综合各方传闻: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国内越来越”不好混”了。从踌躇滿志的”海龟”(海外学成归来),变成心惊胆战的”海草”(动不动被”炒鱿鱼”),甚至变成尴尬的”海带”(回国后一直处于待业状态)。于是,许多留学生们,在经历了出国前的希望(以为”鲤鱼跳龙门”)到出国后的失望(在西方就业难或取得身份难)后,又遭遇了回国前的希望(以为可以大展身手)到回国后的失望(日渐遭受冷落),这一”否定之否定”的人生回圈。沮丧者,不计其数。

面对这一现象,各种分析纷纷出笼:”海龟”期望值太高,与社会现实脱节;”海龟”缺乏经验,眼高手低;”海龟”未必个个都优于国内人才,薪酬要求却高于国内人才,用人单位感到棘手……

就”海归”自身主观因素的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然而,不能否认,国内客观条件的变迁,也是”海龟”受困的关键:国内失业问题严重,单城市失业率就高达10%至20%;大批农村人口陆续涌入城市,使城市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地区差别严重,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拥挤到外表繁华而竞争激烈的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国内大专院校连年扩招,毕业人数连年暴涨,毕业即失业,成为普遍现象;由于僧多粥少,国内工资水平持续下跌;鉴于西方国家就业市场低迷,留学生被迫纷纷返国,使”海龟”本身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

在这种情况下,”海龟”的收入日益缩水,要求也不得不日益降低:从数年前的月薪几万元,压低到如今的月薪几千元。不愿”高才低就”的,自然沦为”海草”与”海带”。

除却这些直观因素,实际上,”海龟”处境不佳,有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观念错位。出国”见了世面”的”海龟”们,多少有些精神变迁,习惯了西方国家的法治严明和机会均等,乍一归国,不知国内还是老一套:”关系学”,”后门学”,”裙带风”。”海龟”们发现,与国内的同龄人相比,自己似乎太”单纯”了,单纯得已经适应不了那个复杂的环境。况且,出国多年,所有关系,又须从头来过,谈何容易。旅居国外时,总听得国内宣传形势如何”一片大好”,机会如何多多。回国一看,似乎不是那麽回事,才醒悟,自己预先就着了国内宣传机构”厚黑学”的套。

其二,政治阻力。按理说,国内各级政府,应该大量吸纳留学归国人员,以调整观念,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归国人员至少视野广、外语强,有助于中国快速融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然而,事情却并不那麽简单。当权者对”海龟”们并不信任,尤其政治上,防范得紧,既得利益者一定要死守他们的”一亩二分田”,轻易不让”外人”插手。因此,”海龟”向政界发展之路,基本上被堵绝。报国无门。极少数侥幸进入政界者,境况并不理想。”海归”的朱胜文,官至哈尔滨市常务副市长,最后却因经济问题入狱,并不明不白地惨死狱中,正是令”海龟”们闻之色变的一个缩影。

一些觊觎国内官爵的留学生,在国外时,就拚命巴结各地(中国驻外)领事馆和大使馆官员,公开流露,目的是要回国”当官”,然而,归国后,他们也不得不感叹: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不能表现,必须低调,必须夹着尾巴做人,否则,一句话说错,就前功尽弃。活得多么累!就是纯粹搞技术的,还得受”党的领导”。所谓”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的”战略”,原来如此曲折!

其三,制度问题。国内有一种论调:”海龟”们处境不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比如,为什么一定要挤在上海、北京?为什么不去大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闻斯言,令人咋舌。试想,人家远涉重洋,负笈深造,十年寒窗,图的不就是个锦绣前程?回国后,渴望安居乐业,出人头地,人之常情。居然用”觉悟”之类去”框人”!反问一句,说这话的,大西部,你们怎么不去?回过头来说,如果西部与东部具有同等机遇,农村与城市享受平等待遇,商界与政界均无禁区,大路通天,”海龟”们自然纵横南北,人尽其才。说到底,还是个制度问题,条条框框已经摆在那里了,”海龟”们又能有几个选项?

海龟,海草,海带。也算新时代的新名词。说起来,几分讽刺,几分苦涩。面对大批”海龟”登陆,如果当局不在制度上、政策上改弦易辙,不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化成”依赖知识,依赖人才”的实际行动,新一轮人才流失和人才荒废,必然加剧。消耗的,不只是”海龟”们自身的成本,也是整个国家的成本。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陈劲松:短视与堕落的法国
陈劲松:香港“中国化”还是中国“香港化”?
陈劲松:中国与印度:谁更有前途?
陈劲松:高增长与高危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