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调查:四川竹镇的民工历史

杨银波

标签:

【大纪元7月24日讯】节目:2004年7月17日台北中央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放眼大陆》(主持:黄绢;受访、整理:杨银波)

黄:听众朋友,这里是中央广播电台——来自台湾的声音,您现在收听的是《放眼大陆》,我是节目主持人黄绢。今天是《中国农民工调查》第五集的播出。

杨:(余世存《一首写给流浪农民的诗》)那从我们中间飞升上去的悄悄地说我们是一种文化,我们游荡去来,像蝗虫,从三国水浒吃到现在;他们说我们是害虫,弟兄们,他们说我们是祸害。去到一个科研院所,他们论证说,目前还没有我们的现代化计划,等下辈子再来找它;但这辈子我们怎么化,弟兄们,这辈子我们怎么变化……(鲍家街43号乐队摇滚音乐:《晚安北京》)

黄: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中国农民工调查》系列,和我们一起走入中国农民工的世界。在上一次的节目里,大陆自由作家、同时也是“农民工之子”的杨银波先生为我们回顾了大陆官方和民间过去是怎么研究农民工的问题,同时杨银波也和我们分析了大陆农民为什么走入城市之后又回到农村的各种原因。那么在今天的节目里,杨银波接着要从广东以及四川竹镇的例子来和我们进一步地探讨中国农民工的问题。

杨:那么现在呢,我们就主要地谈几个省。第一个:四川。在四川有一个镇——竹镇,这个镇是近靠成都市的一个小镇。竹镇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要研究中国农民工问题,必须涉及到这个镇,因为它太有代表性。在1979年~1986年的过程当中,竹镇的发展主要靠的是到成都市打工。1986年左右,成都开始大量辞退民工,主要是辞退女工,因为各种各样的人才、技术以及当时的经济环境都很差,效益变得越来越低。这些女工不知道该怎么办。1986年5月,竹镇专门成立了一个办公室,名字叫劳务输出办公室,现在已经改名为劳动服务站,在全国各地类似于竹镇劳动服务站的站名在目前有很多。1986年~1988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面,竹镇仍然向成都输出民工,一共输出了2214个人,当时也没想到要把民工调到外省去。1987年,又紧张起来。当时竹镇的劳务输出办公室主任,还有县里面的劳动局、劳动服务公司的一些领导,一共有五个人,他们恰好认识一个香港的商人,这个香港商人说广东这边有发展前途。

这五个人就到广东的很多地方来考察,比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最后是定在东莞。大家在心态上都很小心。他们所考察的是什么呢?一个是:广东这边到底安不安全?另外一个是:广东这边的风土人情啦,排不排外?似乎觉得广东人很“傲”一样。还有一个:广东的物价水平怎么样?考察到这些之后呢,经过对比、权衡、分析,得出结论:广东东莞的物价水平相对较低,那里的风土人情比较纯朴,所以竹镇当时就和东莞的厚街镇签了合同。——你知道厚街镇吗?很多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经常出现这个地名,现在是非常繁华的一个镇了。当时与竹镇在厚街镇签第一个合同的是厚兴皮具厂,要竹镇的50个女工过去做工。当时很小心啊,很多竹镇的乡亲看见领导回来,一听,很担心:哎呀,要送这么远呀!要从四川这边,跑到广东,不得了,不敢想像。公平地讲,那时的政府还是有一定的开放意识和远见,而要把这个远见实行起来,却很谨慎。比如,送女工到广东,那么谁来负责运送呢?就是当时竹镇的武装部长。

黄:哦?哎呀,真有趣。

杨:怕出事情。因为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比如“资本主义是吃人的草”啦,“妇女出去就是卖淫”啦,广东那边靠着香港,经济是外向型经济,跟台湾也有大量合作,是这种背景嘛,肯定就有这种意识上的顾忌和担忧。那么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到1998年的时候,竹镇到广东打工的人实际上已经有了15788人。最早的是1987年,女工到了东莞是怎么做的呢?大家都不放心嘛,那么武装部长就在车上是谈了又谈:你们出门,在哪个地方停车,要准备哪些证件,哪个地方要签字,上厕所、吃饭一定不能走丢,这些都谈得很细。1992年、1993年的时候很挤,光是竹镇这个地方的民工在车上就有突然“疯”掉的情况,又热、又乱,黑社会、流氓痞子又很猖狂,挤掉的人有的还找不回来。

80年代后期在输出安全方面,略为好一些。当时出来打工的民工如何让家里面的人安心呢?写信回家,父老乡亲看着信就容易放心啦。然后大量的信件就寄到竹镇,竹镇就把信收集过来,每天向整个镇广播:亲爱的父亲、母亲,你们怎么怎么样,女儿在这边过得很好,吃穿住行都有照顾,等等。整个镇里面都围绕着这些消息,大家心里面也就踏实了。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渡过程。现在竹镇政府在东莞这边有一个民工分支管理机构——办事处,就好比一个小的“大使馆”,只要竹镇的民工在东莞出了什么事情,就找东莞这边的办事处。比如说:哪个厂要辞退竹镇的民工,那么办事处工作人员就去厂里面去领这个民工,然后又帮民工安排新的工作。但是这样纯粹为民工办事的办事处现在已经不多了,因为过去竹镇的办事处人员还没有太计较个人的私利,他们过去所做的,主要是为了维护竹镇政府的权威。这是当时最主要的设立目的。(陈星、吕飞音乐:《离家的孩子》)
 
黄:可惜,四川竹镇的经验并没有推广到大陆其它地方去,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职业介绍所。   
杨:那么现在就不这样做了,首先政府也要赚钱嘛,所以里面就出现了一些人所办的新机构,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职业介绍所。在台湾有职业介绍所吗?

黄:有,不过现在大家找工作的方式其实蛮方便的,就是上网去找,所以职业介绍所已经是几乎不太有了。早期的时候是有的。

杨:在现在的广东,职业介绍所很多,骗钱的也有很多。我告诉你一个事情,我18岁的时候在重庆,那个时候我还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干什么,还没想到当什么作家之类的。我到重庆江北区观音桥的一个职业介绍所去,一进去,对方说:“先交50块钱!”50块钱拿过去,对方说:“这个是地址,你过去就行了。”第一个工作是专门帮别人倒茶,400块钱一个月,试用期只有200块钱一个月。我一进那个茶楼,对方笑哈哈地问候:“你好老板,喝茶吗?”我说:“不是,我是来找工作的。”对方的脸色马上就变了:“对不起,我们这里已经满了,你到别家去吧!”哎呀,我从观音桥到那个茶楼,坐了半个小时的车,然后又坐回来,对职业介绍所的人说:“那边已经不要了。”他们又给我一个新地址,我又坐车去,对方还是说:“对不起,我们满了!”然后又新找几个,仍然如此,或者找个借口就不要了,而且那些个工资标准完全就是欺负人。所以一气之下干脆不找工作,自己想办法算了。现在的职业介绍所不值得信任的太多,大多数的民工也不是靠什么政府,而是靠亲人、老乡、朋友,或者靠自己,很多人都是不求什么人就直接去找工作。

黄:有没有看报纸?

杨:也有。但是应聘的人太多,一过去,“干这行有多长时间?你是什么文凭?”一些民工老实地说:“我小学毕业。”那个时候你就不行了。所以现在人们为了找工作,花尽了力气,比如卖假的文凭啦。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朋友说:“杨银波,你的字写得好,来,你帮我填填。”我问“怎么填啊”,朋友就说:“哦,这个填姓名,这个填年龄,这个填初中毕业吧。”我问“你到底是几年级啊”,朋友一叹气,“哎,实话告诉你,小学三年级都没读完。”哈哈。为了找工作,或者为了找更好的工作,他们首先要骗过第一关,甚至连身份证都可能是假的,姓名可能是假的,年龄可能是假的,工作经验也可能是假的,什么都可能有假。刚才我重点地谈了四川竹镇的民工历史,和关于民工找工作的细节问题,简单地谈了民工到底是怎样变为今天如此开放又如此矛盾的过程,政府又如何从开始特别负责变为今天计较个人私利的过程,仅作一个肤浅的了解。(陈星、吕飞音乐)
      
黄:谈过了四川竹镇,接下来杨银波和我们谈到广东特殊的“城中村”现象。

杨: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省:广东。对于民工而言,广东有四大名城:东莞、广州、深圳、珠海,非常现代化,它们是江西、安徽、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广西的民工最聚集的地方。对于东莞,民工聚集的意向要强一点,民工最多。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广东的很多地方,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黄:我不晓得,我没去过。

杨:没去过啊,好,那么我给你举个例子:广东东莞市凤岗镇有一个管理区,叫雁田管理区,1996年的时候它的外来人口就已经超出了它本村人口的10倍以上!    

黄:哇!

杨:广州天河区中山大道有一个村叫棠下村,这个村的村民有6000多人,但是这个村的外来打工的人就有3万多人,是本村人口的5倍。另外,广州天河区还有一个村叫石牌村,这个村的村民有9000多人,那么外来打工人口有多少呢?4万多人,也将近是本村人口的5倍。这就是珠江三角洲的特殊现象,我称它为“城中村”现象,或者是“村中城”现象。又不像村又像村,很奇怪。比如,我现在这个地方,一走出家门就会看到:村里的街道很窄,楼房很多,楼房与楼房之间的距离,5厘米左右吧。

黄:怎么那么少?

杨:这就说明这里的土地很宝贵。同时我还能看到:在高楼大厦之间,有很多民工房镶嵌其中。这里的村民不用种田,土地已经拿出来卖了嘛。那么这些村民一天到晚干什么呢?没钱的话,搞搞建筑,做做生意,开开摩托;有点钱的话,打打麻将,赌两把,这里的赌风很盛,或者搞搞六合彩,买码。另外一个就是,广东农村的本地人信神信佛的很多,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在自己的门前点上一柱香,许多节庆都是这里独有的,遇上全国性的节庆更是鞭炮声声,早上五点多就响得满村都是。

附:《放眼大陆》节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星期六:08时~09时(北京时间)重播:每周星期六:20时~21时(北京时间)
网址:cbssp.cbs.org.tw/getip.aspx(进入点击:繁体/简体→网路广播区·新闻网·播放器)

《大纪元》首发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杨银波:中国农民工调查:采访父亲杨庆华
杨银波:毋忘六四(摇滚歌词,中英文双版)
杨银波:1993年~2003年:六四周年档案简编
杨银波:大陆政论作家:余樟法与郑贻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