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舆论的批评瞻望2008年北京奥运

标签:

【大纪元9月22日讯】(自由亚洲电台9月21日报导)中国体育军团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获得32面金牌、排行金牌总数第二凯旋而归,举国一片欢腾陶醉,近日金牌运动员的香港之行,更是高潮迭起。作为黄肤黑发的群体一员,笔者当然为中国运动员的每一项成就欢呼喝彩。但是,凯歌高奏之余,也注意到近期互联网上流传的各国舆论的相关反映,读后深受震动,也引发了许多深思。

这些评论也许各有偏颇,但其中不乏一针见血的真知灼见,可以帮助我们清醒头脑,这里试摘引其中一二: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的评论说:“如果失去特有的制度,中国的竞技体育将不堪一击。中国人利用从苏联学来的计划经济体育制度最终在雅典击败了俄罗斯,对于我们来说,但从金牌数字上来看,这是(俄国)的一个失败。但是,中国并不具备当年前苏联的群众体育基础,尽管前苏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俄罗斯、乌克兰(合起来)拿到的金牌数量并不少,这与当年雄厚的体育基础是分不开的。但是中国则不是这样,他们几乎没有群众体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水平也非常低。如果不是这种全年集训的国家队的体育制度,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是非常脆弱的。而且从历史发展来看,不能创造物质价值的事物最终还是会走向消亡。毕竟不是每一个运动员都会接到广告合同。”

德国《明镜周刊》题为《中国的竞技体育走的是一条歪路》的文章说:“雅典奥运会是德国的又一次失败,但这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在统一以前,东德就可以在金牌数字上超过美国,但这并不能表明东德就比美国强大,对于中国而言也同样如此。东德的体育发展制度剥夺了运动员的自由,他们不能把体育当作一种乐趣,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尽管在名义上他们仍然是业余运动员。……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中国人过分依赖女子项目,当零比八输给了德国女足后,世界末日似乎已经到了,而后她们居然向全国人民公开致歉,他们的男足好像还没有过类似事件发生。把男人的压力都转移到女人身上,这简直难以想象。”

英国《泰晤士报》说:“2008年,中国只靠女子项目就有可能击败美国。……在女子项目中,中国人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他们的男选手,似乎在赛场上还看不到多少影子。”

日本《读卖新闻》的评论说:“中国不是体育强国,妇女解放到了一种病态。……女子项目的确更容易出成绩,但是女子项目的强大能说明什么呢?中国人既然想彻底摆脱自己‘东亚病夫’的称号,就该让他们的男人站出来向世界证明。”

美国《时代周刊》一篇文章说:“中国人是纯粹为了追求金牌而去比赛,而我们则同时还在享受这一切。我们的体育在为我们谋求财富,而他们的体育则一直在花纳税人的钱。……中国人在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欢呼,似乎没有人感到他们事实上受到了愚弄,‘阴盛阳衰’和‘热门项目的疲软’得到了回避,他们所取得的金牌影响力都有限。中国的体育界高官在请赏的同时,也用一种虚假的繁荣再一次愚弄了国民。”……

这些“外国人的评论”,听起来有点刺耳,你完全可以把它以“酸葡萄”视之,但仔细想来,却是振聋发聩的苦口良药。由此瞻望2008年的北京奥运,中国如果想把它办成超越雅典的“史上最优”的奥运会的话,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不光是硬件设施、运动员培训、大型活动的组织安排、开幕式闭幕式的设计组织等等,首先,应该把上述国际舆论的批评放在心上,做出切实的根本性的改进。 比方,如何根本上提高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水平,以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作为夺取金牌的真正物质基础,而不是依靠制度包揽、金钱刺激与剥夺运动员的自由和体育的真正乐趣,使得奥运竞技变成违背奥运精神的“为金牌而战”?

如何使体育走向创造价值财富的职业化道路,首先需要创造全民爱体育、看体育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票房,而不是依据计划经济的老路,花大量纳税人的钱养护一块金牌,造成今天广受诟病的“一块金牌花老百姓几个亿”的畸形现象?

如何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克服中国体育整体上“阴盛阳衰”、“热门项目疲软”的老大难问题?

比如,以多参加比赛作为练习的最好机会,让运动员能充分享受到体育和比赛的乐趣,而不是把运动员关在限制自由的训练营里,眼巴巴等着温室里的母鸡下金蛋?

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说易做难”问题。但笔者深信,这是引导我们从“金牌大国”走向真正的“体育大国”的必由之路,没有从制度上、根本上、基础上的提高改进,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在国际上重塑中国形象的2008年北京奥运。(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听障奥运将在北市举行 改建体育场地约20亿元
组图:雅典残障奥运会揭幕仪式
雅典帕运会揭幕 规模人数创历届之最
昔日金牌教练 为生活离乡背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