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輿論的批評瞻望2008年北京奧運

標籤:

【大紀元9月22日訊】(自由亞洲電台9月21日報導)中國體育軍團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以獲得32面金牌、排行金牌總數第二凱旋而歸,舉國一片歡騰陶醉,近日金牌運動員的香港之行,更是高潮迭起。作為黃膚黑發的群體一員,筆者當然為中國運動員的每一項成就歡呼喝彩。但是,凱歌高奏之余,也注意到近期互聯網上流傳的各國輿論的相關反映,讀後深受震動,也引發了許多深思。

這些評論也許各有偏頗,但其中不乏一針見血的真知灼見,可以幫助我們清醒頭腦,這裡試摘引其中一二:

俄羅斯《莫斯科時報》的評論說:“如果失去特有的制度,中國的競技體育將不堪一擊。中國人利用從蘇聯學來的計劃經濟體育制度最終在雅典擊敗了俄羅斯,對於我們來說,但從金牌數字上來看,這是(俄國)的一個失敗。但是,中國並不具備當年前蘇聯的群眾體育基礎,盡管前蘇聯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現在的俄羅斯、烏克蘭(合起來)拿到的金牌數量並不少,這與當年雄厚的體育基礎是分不開的。但是中國則不是這樣,他們幾乎沒有群眾體育,學校的體育教育水平也非常低。如果不是這種全年集訓的國家隊的體育制度,中國的競技體育將是非常脆弱的。而且從歷史發展來看,不能創造物質價值的事物最終還是會走向消亡。畢竟不是每一個運動員都會接到廣告合同。”

德國《明鏡周刊》題為《中國的競技體育走的是一條歪路》的文章說:“雅典奧運會是德國的又一次失敗,但這不是什麼致命的問題。在統一以前,東德就可以在金牌數字上超過美國,但這並不能表明東德就比美國強大,對於中國而言也同樣如此。東德的體育發展制度剝奪了運動員的自由,他們不能把體育當作一種樂趣,因為這是他們的職業,盡管在名義上他們仍然是業余運動員。……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中國人過分依賴女子項目,當零比八輸給了德國女足後,世界末日似乎已經到了,而後她們居然向全國人民公開致歉,他們的男足好像還沒有過類似事件發生。把男人的壓力都轉移到女人身上,這簡直難以想象。”

英國《泰晤士報》說:“2008年,中國只靠女子項目就有可能擊敗美國。……在女子項目中,中國人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他們的男選手,似乎在賽場上還看不到多少影子。”

日本《讀賣新聞》的評論說:“中國不是體育強國,婦女解放到了一種病態。……女子項目的確更容易出成績,但是女子項目的強大能說明什麼呢?中國人既然想徹底擺脫自己‘東亞病夫’的稱號,就該讓他們的男人站出來向世界証明。”

美國《時代周刊》一篇文章說:“中國人是純粹為了追求金牌而去比賽,而我們則同時還在享受這一切。我們的體育在為我們謀求財富,而他們的體育則一直在花納稅人的錢。……中國人在為他們所取得的成績歡呼,似乎沒有人感到他們事實上受到了愚弄,‘陰盛陽衰’和‘熱門項目的疲軟’得到了回避,他們所取得的金牌影響力都有限。中國的體育界高官在請賞的同時,也用一種虛假的繁榮再一次愚弄了國民。”……

這些“外國人的評論”,聽起來有點刺耳,你完全可以把它以“酸葡萄”視之,但仔細想來,卻是振聾發聵的苦口良藥。由此瞻望2008年的北京奧運,中國如果想把它辦成超越雅典的“史上最優”的奧運會的話,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很多,不光是硬件設施、運動員培訓、大型活動的組織安排、開幕式閉幕式的設計組織等等,首先,應該把上述國際輿論的批評放在心上,做出切實的根本性的改進。 比方,如何根本上提高群眾性體育運動的水平,以提高整個民族的身體素質作為奪取金牌的真正物質基礎,而不是依靠制度包攬、金錢刺激與剝奪運動員的自由和體育的真正樂趣,使得奧運競技變成違背奧運精神的“為金牌而戰”?

如何使體育走向創造價值財富的職業化道路,首先需要創造全民愛體育、看體育的社會氛圍和市場票房,而不是依據計劃經濟的老路,花大量納稅人的錢養護一塊金牌,造成今天廣受詬病的“一塊金牌花老百姓幾個億”的畸形現象?

如何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克服中國體育整體上“陰盛陽衰”、“熱門項目疲軟”的老大難問題?

比如,以多參加比賽作為練習的最好機會,讓運動員能充分享受到體育和比賽的樂趣,而不是把運動員關在限制自由的訓練營裡,眼巴巴等著溫室裡的母雞下金蛋?

等等等等,這些,都是“說易做難”問題。但筆者深信,這是引導我們從“金牌大國”走向真正的“體育大國”的必由之路,沒有從制度上、根本上、基礎上的提高改進,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在國際上重塑中國形象的2008年北京奧運。(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聽障奧運將在北市舉行 改建體育場地約20億元
組圖:雅典殘障奧運會揭幕儀式
雅典帕運會揭幕 規模人數創歷屆之最
昔日金牌教練 為生活離鄉背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