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讲义-16】利己、害人与爱心(下)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1月3日讯】社会上每个人只要不存害人之心,则纯粹“利己”的动机,透过市场“市场”会做出“利己利人”的行为,达到最大社会福利的结果。但如果有爱心,则事半功倍;不但如此,爱心也是人类群居的基础;爱心还是产生外部效益的社会大补丸。

爱心

何谓爱心?经济学的解释是“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满足上”,事实上就是“别人的满足”直接带给你满足,就表示你对那人有爱心。爱心可以使社会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例如,自己享用冰淇淋只满足自己一个人,若给你爱的人享用,就有两个人得到满足。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原始最普遍的爱。其实,每个人对社会也都普遍存有爱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若无恻隐之心,人会“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看到小孩子要跌到水沟去,你不会想先跟他父母谈好代价才去拉他一把,就表示你有爱心。经济学之父亚当.史斯密认为这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基础。

社会稳固基石

人因为有爱心,所以会扬善抑恶,自己也会希望成为受赞扬的善士。亚当.史斯密原是道德学教授,他认为自私的人类能和睦相处,是因为人在行事之前先有做好事的这个善心,以及做坏事怕事后遭到世间与死后的惩罚:良心的不安、法律的制裁、死后下地狱。又因法律只能制裁少数人的脱轨行为(所谓法不治众),所以社会稳定还是依赖人类发挥善心的自我克制。

但是,我们还是认为社会上爱心不足。因为爱心是有“外部效益”的,而有外部效益的行为,在自由市场下总是太少。

外部性

前面提到市场自由买卖,原则上可以化“利己动机”兼得“利人结果”;这个“原则”有两个主要例外:独占与外部性。独占问题前已论述。那为什么“外部性”会妨碍市场机能呢?

所谓外部性,是指行为者有一部分成本自己不负担,而由第三者负担,如开车排烟造成的空气污染;或有部分利益由第三者获得,如种花莳草美化景观。那些成本或收益,就称为“外部成本”或“外部效益”。

任何交易都是买卖方双赢。既然买卖方都赢(都有扣掉成本后的净效益),如果他们的行为不影响到其他人(没有外部性),那整体社会当然也得净效益(称为社会福利)。但是,当行为产生影响“第三者”的外部成本或外部效益时,则因买卖双方未考虑到第三者的成本或效益,就会使社会福利不能达到最大。

例如,开车的人既然不负担污染成本,他就会无意中开了太多车;也就是说,如果要他需要负担开车所造成的污染成本,他会减少开车上路。有外部利益的行为(例如美化环境、帮助别人)刚好相反,行为者会做得太少;或者说,如果他能得到这个“外部效益”,他会多做一点。

消弭暴戾之气

爱人不但本身就有外部效益,通常还会产生外部效益。不是说爱心会消弭社会暴戾之气吗!因为人们看到有爱心的行为,会被感动,激起见贤思齐之善心。例如,有人默默在乡里铺桥造路,或见义勇为,或舍生取义等等,都会感化人。这就是爱心创造的外部效益。
社会表彰“好人好事”,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爱心,故藉由表扬来炼制更多这种社会大补丸。◇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李登辉:没穆考斯基诚挚邀约  访美无法成行
LED族群卖压大 投信加码亿光、元砷
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任重道远
台股早盘指数探底 生技股跃升主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