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现状和前景分析 (上)

--马来西亚九评亚太巡回论坛讲稿

伍凡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2月11日讯】如何观察中国经济?分成两派,A派和B派。
A派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错,每年的GDP增加都在8-9%之间;
B派认为中国经济虽有发展,但有严重缺陷和危机。

美国《新闻周刊》(Nesweek)和《时代》(Time)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得出不同结论:
1.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在5月9日刊出一文 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 (未来是属于中国的吗?)。美国《时代》周刊(Time)在6月27日刊出一文A New China Rises(一个新的中国兴起)。很明显,这两篇文章是站在A派立场上来观察中国。A派认为,中国现在的GDP值是1.6兆美元,预期在今后15年内GDP增长3倍,在2015年超过日本,在2039年GDP超过美国。

2. 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 (Newsweek International) 11月28日 刊出一篇文章:China’s too-hot economy is prompting firms to look elsewhere to invest. (2007年中国GDP增长将降至3%? 跨国公司纷纷撤离)。中国经济现在过热,钢铁、水泥、炼铝制品及汽车产能超过市场需求,势必迫使GDP要在2006年降至5%,2007年降至3%。果真如此的话,中国社会将发生严重动荡。

半年不到,3篇分析中国经济的文章得出相反的结论,为什么?是作者的观点不同,还是中国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可能两者都有。

让我们从中国官方流露出的资料着手分析

第一 现状:
2005年11月17日温家宝主持《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潜藏三颗不定时炸弹: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社会保障。

一 能源安全: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应安全为主的局面,石油净进口率绝对不应超过50%,超过50%就属于石油供应不安全,理论上应该控制在30%以内。

然而,中国自1993年以来净进口石油依赖度从0.45%飙升至11.5%。而且,按照中国进口石油的速度预测,到2010、2015和202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率下限将分别达到54.4%、57.4%和59.7%。能源危机可能随时爆发。

大部分重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中国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甚至1/5,但是,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却增长了2.6倍,而且,未来肯定是一个继续增长量。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4%,但是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 30%、27%、25%和40%,可见,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低水平的、以能源钜额消耗为代价的竭泽而渔似的增长,这种增长的速度越快,危机和危险来临的速度就越快。

不到100年,中国的煤炭将采掘殆尽,不到14年,中国的石油将开采殆尽,不到32 年,中国的天然气将开采殆尽;在这里,我还没有计算因为能源资源采掘消耗过程中造成的新的灾难和其他问题。可以说20年,30年后的中国,甚至更早或者更晚,要么会因为资源匮乏造成经济的大衰退,要么只有走穷兵黩武的道路。

二 金融安全:
金融系统改革复杂、曲折,不良资产坏帐情况,还拿不出一份较完整的报告,金融还处于隐忧状态。据统计,到2005年,央行难以收回再贷款已高达18,000亿元。大量财政风险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据估计,目前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占GDP的10%。地方债务风险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因素。

统计显示,到2004年国内M2/GDP已经达到了185.48%,大量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高达11万亿的存款、4万亿值的金融债券、市场货币发行量常年超40%,受制于政治、社会稳定与否;

正规金融部门的低效率导致金融体系“体外回圈”严重。目前中国大量存款人正在逃离正规的银行体系,转而把钱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非正规金融系统中,并威胁到国家的银行系统。据估计,中国地下金融规模大致接近正规金融规模的1/3。

三 社会保障

“房改是把口袋掏空,教改是把两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送终。”

1. 住房费用贵

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8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0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5%。

1至8月份,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2996元/平方米,办公楼平均销售价格为6786元/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平均销售价格为5223元/平方米

经济学上,衡量一个国家穷富差距,有一个名词叫“基尼系数”。据有关专家研究分析,这一数位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是:1978年为0.18,1988年为0.382,1994年为 0.467,而最近个人年收入和人均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达到了0.529和0.561。而按照国际惯例,这一数位在0.3以下为最佳状态,在0.3至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社会动乱随时会发生的危险状态。

假如我是个农民,想要在上海那郊区买套像样的房子,我得不吃不喝地耕种1000年。假如我是个工人,没有下岗,一个月拿800块钱,不抽烟,不喝酒,不结婚,不吃饭。要买那样的房子,得连续工作100年。假如我是个公务员,混得很一般,一个月2500块,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还不贪污,不受贿,不挪用公款,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熬上33年。

2. 教育费用高涨:
中国高校学费10年翻20倍

中国大陆的学费是全世界最高的。他说,在10年内翻涨约20倍的学 费,主要是由家长负担。一位大学生四年学费至少要花28,000元人民币,如再加上生活费会更高。这样的花费约等于一位农民13年的收入,也就是说,一位农民要在田中辛苦13年,才供得起一位大学生4年的基本花费。

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目前,中国的教育投入约占GDP的3%,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中国每年用于公车和公款吃喝的钱就达6000亿元,只要压缩1/3,就可以解决农村孩子读不起书的大问题。

3. 医疗保险缺之和医疗费用高涨:
据零点公司的调查,中国66%的城市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在农村则更高达80%,而医疗保险所覆盖的人群仅占我国总人口的6%。卫生部最新公布的资料表明,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

过去20多年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速上涨到2003年的6623.3亿元,涨幅高达1500%。当然医疗费用的上涨有通货膨胀等多方面原因,但如今大量药品价格虚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印度人看病不要钱,挂号手术全免费。

4. 全国工资在GDP的总量逐年下降
从总体上,在所谓高速“经济增长”中,全国的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改革以来,其比例,从最高的1980年的17.1%,几乎是“稳步地”下降到最低的1998年的11.7%。足足下降了5.4个百分点。所以说,统计和资料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在经济学家大肆鼓吹的“经济增长”中,中国人民的“合法的”劳动收入的比重却在下降,这是一个铁的事实。

四 环境生态污染
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今年早些时候,中央政府的一份报告说,中国的七大河流中有五条严重污染。在排放二氧化碳的问题上,中国的排放量被认为占全球第2位,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就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而言,据一份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由于工业发展的提速,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已日趋严重,长三角地区已经发现“镉米”、“铅米”、“汞米”等,这些大米中的重金属超标非常严重,其中最严重的大米镉成分竟然超标了15倍。

生态环境污染极为严重,松花江水染污为最新一案。

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在于中央政府的指令,而是和地方官员有关,因为他们不愿意为遵守环保法规而放弃短期的经济利益。

五 水资源危机
中国水资源危机的严峻性和紧迫程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一届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国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而且水污染问题则日趋严重。

中国水行业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这主要体现在大的城市,尤其是在北方和西北城市。另一方面是水环境恶化,我们叫作水自己缺水,也就是说虽然有水,但是水不能用,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水危机实际上是指一方面水资源本身不够用,另一方面有水的地方的水不能使用。”

六 三农问题和农业人口出路问题
农村剩余4亿以上劳动力出路的安置;在部分地区已具备造反的各种气候。

七 人才缺乏
整体科技发展、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和经济增长脱节,也落后于国际水平。

八 经济发展快,无规则,效率低
国民经济发展增长快,但混乱、不规则、失控情况继续扩大、积压;国民经济发展增长快,但混乱、不规则、失控情况继续扩大、积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偏高,重复投入。有的地区失控造成损害,地方工程、首长工程产生;

九 大学生就业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城市中青年就业及今后每年二百五十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冲击社会保障体制。2004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已达到1.115亿人,占人口总数的8.58%,已超过人口老龄化的极限。这将对未来的社会保障体制造成严峻的挑战。

十 2007年全面生产能力过剩

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中国工业消费品的供求逐步呈现出全面生产过剩情况。在工业生产资料生产方面,制造业中的加工业长期以来就是“长线”,由于住宅和汽车等新一代耐用消费品主要是依托重工业提供,所以形成了上游能源、矿产和原材料等少数几个产业的相对“短线”,并促使价格大幅度上扬。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2003年以来大量社会资本迅速流入短线部门,很快就形成了新的供给能力。因此,制造业中的短线部门将在本轮投资周期过去后,也转成“长线”。

综合各方面的资讯看,钢材、铝材和水泥等从年初以来就出现了过剩,引起价格大幅度下跌。煤炭最近也开始出现过剩情况,不同品种的产品价格下跌了10%~20%。电力供求缺口去年为3500万千瓦,目前已缩小到2000万千瓦,缺电的省份也从去年的25个减少到目前的18个,估计到今年年末,缺口会进一步缩小到1000万千瓦以内,因此至多明年就可以达到供需平衡,2007年也将开始过剩,所以到2007年中国将没有“短线”部门。

2007年,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集中释放,生产过剩可能会来得很猛烈。过去投资是以国有单位为主体,本轮投资却出现了非国有为主体的情况。去年非国有投资比重为65%,今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1%。由于非国有部门的投入产出比在许多情况下比国有单位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而本轮投资周期(2003~2007年,年均增长率按20%计算)的名义投资累计额可能高达35万亿元,相当于“七五”至2002年的总和。生产过剩的阴影正在逼近。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大纪元时报拉国举行九评研讨会
《九评特刊》(600万退党专刊)
古羽夫:千古罪党
九评退党中英文展板(共7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