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琦君纵横文坛半世纪 创作以怀旧为出发点

人气: 6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1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韵台北十五日电)琦君自一九四九年在台湾发表散文“金盒子”后,作品不断,多篇散文作品被收入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国文教科书,不少评论家认为,琦君散文细腻雅致,文字漂亮,以怀旧为出发点,创作出一篇篇有关故土风情的篇章。

本名潘希珍的琦君,生于一九一七年,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人,作品包括散文小品、小说、儿童文学与翻译文学等。二○○一年,浙江瞿溪镇政府修葺琦君故居,成立“琦君文学馆”,二○○五年十二月,全球第一个琦君研究中心在国立中央大学设立。

琦君自五岁起,随家教老师学习认字,九岁开始学作文言文,十四岁时考入杭州弘道女中就读,在这所教会学校奠定英语基础。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一九四九年随国民政府来台,在司法部门任职至一九六九年退休,其后在中央大学、中兴大学等校授课,八○年代初,随丈夫移居美国,二○○四年返台定居。

琦君来台以后,以一篇纪念去世兄长的作品“金盒子”投稿中央日报副刊获选,也因这篇文章与丈夫李唐基结缘;一九五四年,琦君自费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其后陆续著作散文、小说、儿童文学作品近三十种,作品曾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奖、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奖项。

琦君笔名由来,是为纪念大学恩师夏承焘、龙沐勋两人,因此以“琦君”二字为笔名投稿。一九三○年,琦君在之江大学的老师夏承焘(字瞿禅)因奔丧返回故乡,由龙沐勋代课词选,抗战胜利后,龙沐勋因曾在汪精卫政府服务而入狱,夏承焘与龙沐勋通信时,以“琦”代表潘希珍(取希珍为希世奇玉之意),龙沐勋回信时,为表礼貌,在“琦”字后加上“君”,因此“琦君”二字,时常出现在两位老师的信件中,也成为琦君享誉台湾文坛半世纪的笔名。

中央大学琦君研究中心创办人李瑞腾指出,琦君文学作品丰富性十足,内容多半从人与人情出发,从父母、家族成员的情感扩大到土地的热爱;清云大学助理教授许秦蓁在论文“琦君笔下的上海”指出,琦君童年的怀旧篇章,是她独树一格的散文写作题材,也是纪录她个人脚步移动、时空转移以及战乱迁徙的回忆之作。

中央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洪慧珊在“留予他年说梦痕-论琦君的怀旧散文”中提到,五、六○年代的创作文坛,出现台湾文学史上前所未见的女作家群现象,其中创作时间近半世纪的琦君,不但写作时间长,作品中怀旧忆往的篇幅相当多,成为她创作中最重要且精彩的部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