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园地】漫谈辩证思考(八)

再谈交互主体间的辩证关系(八)

李德良

人气 2
标签:

人与人相处,碰到面时彼此打招呼的举动,也是主体间相互认同的表现。因此有时我们向对方打招呼,而对方却没有回礼时,我们会有很不舒服的感觉,是因为我这个主体没有被对方所认同,甚至受到了否定。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辩证法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实也是根深蒂固的特质之一。

“希望受到认同”,这是人性中最深层的渴望、最迫切的需求,是人性中的一大特质,但辩证的看,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弱点。站在这个自我意识的基点上,从而我们一生所努力的、所追求的、所渴望的,其实说穿了,都是为了寻求他人的肯定,也就是他人的认同。自我意识唯有在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下,才感到安慰,才感到自我的存在与自我的价值。人们追求的“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不都是在为了以某种外在的“成就”,来得到共同体中其他主体的赞扬、钦佩与羡慕吗?

现代社会以主体性价值为基点,主体的欲求与满足是被肯定的、被接受也被允许的。也就是说,人性是自私的,是被认同为天经地义的前提。所以古典经济学提出“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整个社会就会获得最大的利益。”就是说主体追求的动机不必以“服务人群、贡献社会”这么无私的利他与博爱精神为出发点,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社会就是让人们去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也因此造就了这么个物质文明辉煌灿烂的时代。

但人类的私心与欲望也被开发到最高点,而大自然的资源也被空前地大量开发与使用。人们对于共同体中的生命,思考的基点就是站在“消费者与供给者”的相互关系上。于是商品对于人性影响的好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要,我能赚钱,就行了!从而造成了奢靡与“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过度的纵欲带来的各种的文明病,也被当作是消费者需求,而由医疗体系提供治疗服务,从而将“济世救人”也纳入了“供给─需求”的经济体系中。

我们看到两岸之间无法正常的沟通,不正是彼此间的“认同”不足吗?能不能“认同一个中国”成了沟通能否进行的前提条件。台湾同胞不再奢想反攻大陆,转向自我认同,而不再向大中国认同,事实上有很大的成分是不民主、无法治的共产党极权专制绝非自由民主、崇尚人权的台湾同胞所能认同

“认同问题”成了两岸间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足见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中,能否认同、认同什么,实在是思考问题与行动抉择的关键所在。

固然在认同的背后,是存在“利益得失”的考量,但并不绝对,认同的内容是可以高于利益得失。比如中国大陆法轮功学员受到残酷的打压,在工作、福利、家庭、幸福、前途的利益得失下,他们仍然坚持对“真善忍”的认同,仍然不放弃对真善忍的信仰。可见认同到最高点,就成了信仰;信仰,是一种极坚定的认同。@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哲思园地】漫谈辩证思考(四)
【哲思园地】漫谈辩证思考(五)
【哲思园地】漫谈辩证思考(六)
【哲思园地】漫谈辩证思考(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