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明:丁子霖的奇迹

田晓明

标签:

【大纪元6月5日讯】从1989年到现在,丁子霖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寻访“6.4”事件中遇难者的亲属。如果走进丁子霖运用文字所描述的寻访现场,我们会发现她遇到了太多的困难,她的心灵受到了太大的撞击。一位有心脏病的老年妇女,顶着官方的迫害与干扰能走过这不平凡的16年,这真是一个奇迹。

在翻检痛苦的记忆中,丁子霖度过了16年。我们都知道,她的儿子蒋捷连也是遇难者之一。青春中的孩子突然离开了父母,这对于父母的打击是巨大的。无论在何时、何地,父母只要回忆起那早逝的孩子,都会痛心不已。她去寻访“6.4”事件中遇难者的亲属,这很容易使她联想到她的孩子。因为每个遇难者都有一个悲惨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就总会激发她去回忆自己的儿子。这些年来,她生活中的许多时间就是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度过的。为什么要选择用这种方式来折磨自己呢?其实,她是不得不这样做的:她当然不想折磨自己,但是只要她想去寻访遇难者的家属,她就躲不过这一关。为了爱、为了正义,她选择了对自己的折磨。

丁子霖去寻访“6.4”事件中遇难者的亲属,这个过程就是播种爱的过程。在被访者痛苦、郁闷、孤独的时候,她的到来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安慰,而这种安慰是极其珍贵的。她的寻访的另一个意义是,她的寻访有可能改变一些人对遇难者的看法。官方至今不承认自己当年开枪杀人是错误的。这会影响遇难者亲属对自己死去的亲人的看法。这也会影响社会上其他人对遇难者的看法。因为共产党历来重视对新闻媒介的控制,所以普通人就会因为接触到的信息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不喜欢独立思考,这也容易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样一来,有的人对“6.4”事件中的遇难者就可能产生误解,以为他们真的是暴徒,或做了什么不妥当的事情。丁子霖的到来会促使人们重新思考“6.4”事件中的受害者,人们会觉得,那些人也许不是坏人,坏人怎能受到丁子霖这种人惦念?

千百年来,中国并没有出现伟大的哲学家。现在,这样的人物终于出现了。这个人就是丁子霖。她没有专门写作哲学方面的学术著作,但她的行动和她对自己行动的文字记录,构成了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爱,以及怎样去爱。她送给遇难者亲属的就是几句普通的安慰话语,和数目不大的慰问金。可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东西,却让一些人非常感动,因为这些东西到来的时刻极其特殊。一个人在痛苦、孤独的时候最需要关爱,丁子霖恰好在这个时刻出现。一个人在这样的时刻出来安慰别人并不难,难的是一个本来就痛苦、孤独的人还想着去安慰别人;这种人送出去的关爱尤其令人感动。如果我们在苦难中都能像她那样,那么地球这个漂泊在宇宙中的小船是不会沉没的。

丁子霖对中国哲学的贡献要超过孔子,因为孔子只是在统治者身后苦口婆心地劝告他施行仁政。如果统治者不接受,他就没什么办法了。中国古代的大臣在皇帝不听谏言时,如果继续坚进谏,结果往往就是被杀。丁子霖则站在统治者的对面,她不劝统治者行仁爱,而是去批评统治者的不仁不义。她的特别之处在于,她以个人的名义来到一个社会灾难的现场,用个人的力量去扶助灾难中的受害者,并且带动了其他人和她一起去社会灾难的现场。在社会动荡时期,孔子用劝说统治者的方式来推行仁爱,丁子霖则绕开统治者,用个人的力量来播撒爱。她的方式比较主动。在构建公民社会的过程中,她的方式是不是值得仿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去爱别人。在社会中的小群落里我们也会去爱那些与我们熟悉的人。我们所缺乏的是:在动荡的生活中如何去爱别人的经验。我们还缺乏在社会中如何去爱陌生人的经验。而今天的丁子霖正在带给我们这类宝贵的经验。

让社会正确地对待“6.4”事件中的遇难者。这是丁子霖心中最大的愿望。16年来,她与她的愿望之间的距离没有丝毫改变。然而,她并未放弃她的努力。她每找到一位遇难者的亲属,她就可能多一个支持者,给官方施加多一分的压力。丁子霖很像一个往山上推石头的人,不知道这山有多高,只是低着头往山上推石头。能否把石头推到山顶对她来说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步一步地往上推。在她的有生之年里,她能把石头推到山上吗?丁子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我希望她长寿。(在此之前我还未像现在这样衷心祝愿过哪个人长寿。)让她的年龄和专制赛跑,看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转载自《民主论坛》网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投书】田晓明:请连宋关注台商陶学臣权利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