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时记者米勒入狱 引发多层面争议与讨论

人气 4
标签:

【大纪元7月1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王思捷台北十日特稿)纽约时报资深记者茱迪斯米勒,因拒绝向大陪审团透露新闻来源而被判藐视法庭,入狱服刑,在美国甚至全球新闻界都投下一颗重量级震撼弹,也引发新闻自由、新闻报导、国家安全等多层面争议和讨论。

●新闻自由

美国一向被视为新闻自由的全球标竿,也确立新闻自由为民主基本要素之一。这项判决,被公认为对新闻自由的一大打击。

姑且不论事件细节,米勒仅作采访未撰写报导,即被判入狱,令人哗然。而率先于二00三年七月十四日披露普拉姆为中情局探员的保守派专栏作家诺瓦克,至今无事一身轻,是最大争议。

美国记者近年来遭法院传票传讯、遭判刑事件日渐增加,也使布希政府遭到各方批评,无疑使美国新闻自由大开倒车。

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已有委员提案,希望尽速通过媒体保护法,由联邦的层级对全美新闻自由作出保护,而非各州自行订定。目前全美仅三十一州加上哥伦比亚特区,拥有媒体保护法案。

●媒体反应

法庭判决之后,全美多数舆论均倒向米勒,无疆界记者组织和各国记协感同身受,纷纷声援,米勒和纽约时报成为捍卫新闻自由的新英雄。

相形之下,答应交出记者古柏采访笔记的时代周刊,屈服于现实的作法则使各界感到遗憾。

无论是否出于媒体恶斗或同业相轻,少数媒体和记者则有不同看法,他们肯定新闻自由的重要性,但坚持新闻不能凌驾法律,对米勒其人亦有异于一般的看法。

●米勒的争议性

这椿事件使米勒跃上全美台面,也使她的采访生涯、作品被摊在阳光下检视。米勒在纽约时报工作资历近三十年,历任华府、中东,也得过普立兹奖,专业能力备受肯定。

然而也有人指出,米勒固然在此事件中成为受害者,但仅在去年,她在当初有关伊拉克获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支持布希政府出兵伊拉克的报导,还使纽时被迫公开坦承报导错误。

另有报导指出,米勒抢新闻作风强悍、在同业和同事间人缘不佳等等。

●匿名来源

此案导火线就在于报导中的“匿名来源”。匿名来源被认为是新闻学中不可取代的一大要素,得以保护民众知的权利,许多弊案、争议案,均因为匿名来源得以揭发,最有名例子即为“水门事件”中的“深喉咙”。

然而也有媒体评论指出,近年来美国媒体竞争激烈,玩匿名来源似乎“玩过头”。媒体对来自匿名来源的消息,查证往往不够仔细,即径自引用报导。

也有人质问一个根本问题,如果匿名来源爆料系出于政治或其他私人动机,如果匿名来源说谎、“爆假料”,媒体是否还应该坚守不透露消息来源的底线?

●国家安全、布希政府与事件后续

另一个引起讨论的议题是,如果以国家安全为媒体报导之“红线”,国家安全的定义为何?由谁来订定这条红线?此外,市井小民很难想像,一篇报导和国家安全有什么样的大关系。

“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价值观偏向保守,布希政府对媒体也多所干预、操纵,早已引起各界反感。米勒入狱,形同火上加油。

对布希政府而言,米勒事件恐怕会成为美国未来向海外倡导“美国民主经验”的一大讽刺和笑柄。

而被指控向诺瓦克爆料的白宫资深顾问罗夫,如泄漏中情局探员资料属实,将有触犯联邦法的可能,布希政府将如收拾烂摊子,也值得注意。

●大众与媒体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媒体造假、不实报导,加上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都使美国大众和媒体渐行渐远。纽时记者布莱尔造假案、CBS主播丹拉瑟报导不实引咎辞职、新闻周刊的可兰经亵渎报导均历历在目。

米勒案发生在普罗大众与媒体正在“修补关系”的同时,后续影响如何?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众、媒体和受监督的公权力之间的三角关系,在资讯爆炸的现代将会愈来愈复杂。

相关新闻
市议长米勒拜访孔子大厦
CIA探员曝光案 两记者宁入狱不透露消息来源
亚裔社团领袖挺米勒竞选市长
席安娜说不 希斯莱杰狂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