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好消息和坏消息

陈劲松

标签:

【大纪元7月13日讯】围绕中国能源供应,最近传出三个“利好”消息:其一,尼日利亚与中国签约,将向中国每天供油3万桶;其二,俄国总统普京表态,俄远东输油管线建成后,将首先向中国供油,供量为每年2000万吨;其三,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声称:当局只对中国大部分领土的一小部分进行了勘探,短期内便可能有重大发现,从而缓解中国能源短缺。

第一个“利好”消息,足以证明北京“能源外交”的成绩。毕竟,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产油国,也是世界第六大原油输出国。尼日利亚将其日产原油233万桶中的3万桶供应中国,比例不大,却总算开了个头。问题只是,把原油从遥远的非洲运往中国,中方投下的高额运输成本自不待言,运输线路的安全,却实在令人担忧,一旦北京与某国交恶,对方切断中方海运线路,中方必苦不堪言。为此计,恐怕又需考虑投入远洋军力,沿路护航,成本就这样一级级升高上去。最后还能剩下多少效益,恐怕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二个“利好”消息,只能谨慎乐观。因为,中日两国激烈争夺俄国输油管线,已经有好几个回合,俄国时而偏向日方,时而偏向中方,左右摇摆,始终举棋不定。这不仅反应了俄国人的左右为难,也反应了俄国人趁机漫天要价、从中渔利的精打细算。胡锦涛刚刚结束访俄,普京作出口头承诺,并非正式协议,情况随时可能变迁。而且,就算中方最终从俄方获得石油,也肯定代价不菲。到目前为止,至少,中南海已经将历史上被沙俄吞并的中国领土,以正式协约形式,划归俄国。以领土换石油,领土割了,石油还没有到手。

第三个“利好”消息,则大可疑问。中国资源贫瘠,人均能源储藏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更加上,从疯狂的“大跃进”到“一切向钱看”的“改革开放”时代,瞎干胡来,胡挖乱采,已经将中国有限的能源资源糟蹋得所剩无几。是否还有如张副局长夸下海口所说的“重大发现”,着实令人疑惑。

在三大“利好”消息的背后,是中国能源供应的“利空”,事实上,中国能源危机日趋告急。今年夏天,在经历连续11个高温日之后,上海当局下令,提前关闭该市景观灯或装饰灯,据说是为了节电。上海滩闻名于世的霓虹灯就此消失,令外地游人唏嘘不已。这一形象损失,是大上海的尴尬,也是全中国的尴尬。因为,大上海自九十年代开始重放光芒,折射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作为现代中国的橱窗和“西洋镜”,大上海在黑暗中显现的破绽,有如中国这个纸糊的大灯笼,被人戳穿了一个窟窿。

与此同时,总理温家宝号召各级政府部门带头“节约水电和燃油”,要求各地办公室、会议室等“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度,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节假日或少数人加班尽量不开空调,”等等。然而,面对从上到下铺张成风、浪费成性、奢侈糜烂的庞大“干部队伍”,温家宝满带人治色彩的“号召”,大抵不过是一阵“耳旁风”罢了。

(7/12/05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中国传媒业﹕“伪现代化”的牺牲品
陈劲松:欧盟统合受挫影响中国
陈劲松:中欧纺织品协议,谁是真正赢家?
胡平新书《犬儒病》研讨会在纽约举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