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地方产业》和美织仔 代工创生机

人气: 58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9月12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蔡文正╱专题报导

“和美人、纺织线,七娘妈、捶心肝”,这首在彰化县和美镇曾流传的歌谣,凸显了民国60年代,和美镇及邻近伸港乡等地方,曾有2000家以上纺织厂从事“和美织仔”的生产,当时每年纺织品的产值占全台5成以上,纺织厂数目与产值之多,连织女都会感到嫉妒,“和美织仔”之盛由此可见。

只是民国80年代后,因纺织厂大量外移或关厂,“和美织仔”进入寒冷的冬天,到了最近几年,留存的纺织厂借着“代工”,或转型为多角化、专业化的工厂,才又让“和美织仔”有了新的生机。

在和美镇经营纺织厂超过30年的曾银造指出,和美地区的纺织业兴起可追溯到日据时代,当时日本发动战争,因恐各项物资缺乏而实施物资配给制度,纺织品即是受督管项目之一,不过,和美镇有人以民生必需品之名,向当时统治的政府申请经营脚白布、鱼网线、纱线、缝线等纺织业,奠定了和美镇纺织业的根基。

台湾光复后,当地的纺织业持续扩充,且制成品的宽度由原先1尺2寸发展至2尺4寸、长度更达30码,织品虽然仍依赖手工织造,但因技术纯熟且品质好,销售全台深受欢迎,“和美织仔”之名不胫而走。

曾银造表示,“和美织仔”兴起后,一度因中国上海、香港等地织品入侵而没落,但在韩战爆发后,美国金援台湾棉花,和美镇的纺织业因大多使用木制织布机,无法获得政府的配给,最后业者筹组“手纺织同业公会”积极争取,才获得政府核准供应棉纱,让和美镇的纺织业基础更为厚实,“和美织仔”也得以再度出发。

曾银造说,加上政府当时也实施代纺代织制度,在美国棉花支援,源源不断的订单和高利润下,和美镇的纺织业开始购买动力织布机从事生产,不但产能大增,也带动邻近的线西乡、伸港乡等地的纺织工业,尤其当时政府也实施4年经建计划,对纺织工业除了补贴制度外,还有保护政策,加上无梭织布机、针织机及织带机等陆续投入生产,产品五花八门,“和美织仔”的年产能高居全台2分之1,使“和美织仔”更是名闻遐迩。

曾银造指出,民国70年后,受到国际纺织品入侵、国内厂商不当竞争,加上厂商的研发能力不足、设计缺乏创意,且劳动人口减少、土地取得、环保需求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厂商开始大量关厂或向外转移寻求生机,在民国80年代以后,不仅小型工厂关门,就连一些老牌的工厂也因抵挡不了环境情势的逆转而关厂,让“和美织仔”产业式微。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让大型纺织厂发生骨牌效应,开始大量关厂或歇业,这些大型纺织厂关厂后,业者除了将可用的机械设备转移到中国、越南等地之外,也有人是充当废铁贩售来减少损失,更多人是设法把厂房土地变更为建筑用地,或者分隔区域出租给其他企业充当厂房,让“和美织仔王国”几乎全面崩盘。

曾银造指出,面对环保标准大幅提高、劳动人口大减及贸易自由化等因素的冲击,让“和美织仔王国”美誉更被削弱,幸好,一些仍留存当地的小型纺织厂,凭借着丰富经验经营“代工业”,一些较具规模的厂商则采取策略联盟,结合技术,建立一贯作业生产的能力,最近几年商机已逐渐恢复。

另外,也有不少业者转型为生产麻制品、松紧带、化纤布、起毛布等专业事项,让“和美织仔”盛名虽还无法回复到早年那般兴盛,但至少不至于沦为明日黄花。

项全机械�织遍全球

记者蔡文正╱专题报导

彰化县线西乡项全机械公司是一家从纺织机制造扩充成专业编织机制造的工厂,该公司除了可应客户需求制造一般纺织机械外,也自行研发出3百多种可编织不锈钢线、纤维线及铜线等材料的机械,且外销到欧美各国都受到欢迎,让台湾继纺织品外销傲视全球之后,纺织相关产业也再度扬眉于世界。

创立35年、以研发为重点的项全机械公司在彰滨工业区线西区内并非大型工厂,不过,该公司每年总营业额达1亿5000万元,在该工业区却名列前茅。该公司董事长池锦祥表示,这与他们向来秉持高品质、信用佳、平实价格及完整售后服务来争取客户的认同有关。

树德工专机械设计科毕业的池锦祥指出,他在纺织品外销最旺盛期,纺织机械需求量大时,投入纺织机的制造,当时他即不断利用自有专才,以开发新产品列为公司发展重点,此点,让他奠下良好转型基础,民国70年代,纺织业走下坡、机械需求量锐减时,他立即转型为以从事纤维线、尼龙线及棉纱线等为材质的编织机的制造。

纺织机与编织机的功能差别,在于成品的张力差别,因使用编织机的客户群稳定,客户对他们要求最多的项目是机械品质与技术提升,为此,他们只得不断研发、创新产品的品质,结果也研发出可从事高低压管、不锈钢线、镀锡线、金葱线的编织机,这些产品不但在国内获得肯定,甚至销往欧美、日本等国也获得认同。

池锦祥指出,全球目前仅有他的公司及德国、西班牙等国有较大的编织机制造厂商,他们公司有逐渐超越西班牙工厂的趋势,但他们不会因此而自满,会持续创新产品及提高品质,让台湾编织机能像纺织机械一样扬名全球。

黄宗和转制麻�编出坦途

记者蔡文正╱专题报导

彰化县伸港乡宗和纺织厂老板黄宗和指出,纺织相关行业想在台湾生存,除了必须朝专业化、机械化及不断研发创新外,最好能采取小量多样化模式经营,以避免特定畅销产品遭不肖厂商仿效提高产能后,很容易形成供过于求局面,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一家工厂发生“三代累积、一代亏空”的景况。

原本从事纺纱业的黄宗和,17年前即察觉到和美地区的纺织厂已开始外移,纺织业迟早会成为夕阳工业,而当时他因自己的子女年纪还小需要照顾,以致无法像其他工厂外移,他因此下定决心要进行企业的转型,经过约3年的摸索,他选择了非常冷门的麻制品生产行业,前几年开发期非常辛苦,但打开名声后,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黄宗和说,麻制品在纺纤业中属于短纤,在外国被视为是上等、高级的成衣材料,但在台湾却多数仅在殡葬礼仪中才被使用,他当时会选择转型从事麻制品生产,就是看中在台湾至少有特定族群会采购,不会因而断送整个生计。

他的成品几乎全以亚麻为主,亚麻的原料来自澳洲、中国黑龙江等地,从原料处理到成为可编织的短纤过程虽然与布匹相似,但因麻的张力远低于一般长纤的丝或人造纤维等,编织过程中耗损程度较高,以致每码的成本约比一般棉制品高出2.5倍,加上台湾人受到特有观念影响,仍不习惯使用麻制品,目前他仅采取小量多样化方式经营,且产品9成以上是外销到欧美、日本等国家。

黄宗和指出,麻制品最大缺点是容易起皱纹,不过,经这几年研发出棉麻、丝麻混合纱后,以麻布料制成复古风的衣服已逐渐被接受,尤其,最近他发现有人正利用白金铁线混合麻纱制成布匹,这项研发如果成功,不但可改进麻制品容易起皱纹的缺点,还可让衣服有绝对的可塑性,将让麻制品有革命性的改变。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