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高铁就要通车 产业将发生什么样变化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20日讯】(据中广新闻何宏儒报导)“台湾高铁就要通车 产业发展将发生什么样变化?”

花了5,133亿台币、当板桥到台中只要45分钟、台北到高雄只要一个半小时,国内产业发展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台经院BOT研究中心主任黄崇哲表示:拜IT产业发达之赐,最近十年来,资讯沟通越来越迅速。然而在台湾,面对面沟通的障碍仍旧存在。他指出:对于以全球做为竞争市场的外销产业而言,高铁的开通降低了竹科、中科、南科、高雄重化、台中工具机等产业聚落之间的沟通成本。尤其对于亟需跨业整合的电子产业来说,高铁更可以把竹科的电子产业,跟其他地区的光电产业进一步整合,有助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在高铁降低外销产业聚落空间成本的同时,内需产业反而可能出现“极化”的现象。他以通车历史悠久的欧陆和日本新干线为例指出:高铁通车后,各端点的互动增加,的确带动区域振兴。但同时也出现资源分配往特定端点移动的“极化”现象,没有找出比较优势的地区,反而呈现衰退的发展趋势。

他表示:日本新干线通车之后,出现所谓的“吸管效应”。由于空间成本降低,没有找到自己卖点的地区,“一通车就会被吸走!”他认为:就目前高铁车站周边现况而言,台北跟桃园有航空站、台中腹地广、高雄重化工业集中。相对而言,嘉义和台南的地区特色并不明显,恐怕得花较长的时间才有机会发展起来。

他进一步表示:在没有妥善规划的情况下,特别是白领或高报酬工作往台北集中的趋势恐怕难以避免。因此,在高铁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将“极化”调整为“均化”。把台湾的未来发展,从台北、台中、高雄单点,发展成为“一日可及的西部沿岸”,拉大腹地、强化竞争优势。

台经院院长洪德生从总体经济层面看高铁通车的影响。他表示:近来台湾经济表现呈现“外热内冷”的现象。高铁通车之后,有助外销产业之间的异业结合,提高国际竞争力。不过,内需市场因为七十五万中小企业主外移,加上所得分配恶化,高铁通车后,对服务产业和民间消费的提振,能够发挥多少带动效果,仍然有待观察。

尽管通车时程一延再延,确切日期没人说得准,不过从高铁近来频频试车的动作,的确也蕴酿出极可能年明年初就会正式上路的气氛。只是,除了建商大作广告之外,包括站区交通接驳、高铁跟台铁或捷运共构站区建置,以及五大产业专区的开发,甚至地方特色产业、旅游套装等配套措施,不是还在施做,就是“只闻楼梯响”!政府、台湾高铁,以及其他业者所宣称的新商机,最后会不会流于画饼充饥,有待检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