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治安改善 在犯罪预防架构下评核推动专案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3日报导】检讨社会治安问题专题系列之一(中央社记者孙承武台北十三日电)开年没几天,随着各地治安状况频频,台湾警政署迅速提出为期三个月的“清源”专案回应,其实对于历来推动专案,警方都欠缺一套效益评核的机制。特别是近年来警政工作在“犯罪预防”这个环节上的推动已初见成效,应进一步在此架构下,将专案推动透过绩效评核加以整合。

“清源”专案是指影响犯罪的六大根源,包括制毒工厂、职业赌场、改造枪支工厂、汽机车解体工厂、赌博电玩及毒品泛滥的摇头店,警政署一如往例,拿出重奖重惩、即奖即惩的特效药,期在短时间有效改善治安。不过基层反应并不热络,大多看法认为专案内容本就是平日治安工作重点,一些原本治安状况相对比较平稳的县市警分局主管,近期也为该到那里找绩效伤脑筋。

其实无论警政署例行公布的治安状况数据,或是每季公布一次的当前治安满意度调查,甚至今年新年假期治安状况等数据变化,并未出现“治安严重恶化”的警讯;反之若只是针对个案展开的雷霆扫荡行动,则各县市包括城乡差距等治安状况又有各自考量。因此对于这次推动“清源”专案,警政署应就预期对当前治安成效有何助益,在事前提出精确的评估与综效分析。

而提及这种政策在推动前效益的评估,在当前全球各大企业都力求竞争突破致胜的关键,但是警政署历来推动警政工作,却始终欠缺一套有效的机制运做。包括九十一年底内政部也设“犯罪防治中心”,广邀学者专家建言,但这个组织采任务编组型态,由刑事局预防科兼办业务及计划推动,在没有专责人力下,包括学界所拟的一些中、长程计划难以具体推动。

警政署高阶警官也坦承,因为欠缺综效的评估,往往让警方各项专案口号最后落得雷声大雨点小,不然就是新的专案内容“叠床架屋”,以致以往在解决治安问题上屡屡出现“头通医头、脚痛医脚”情形。不过近年来警政署在警政建设的推动上,逐步朝向以“犯罪预防”为主流思维,从掌握犯罪机先,提出防制之道,也是近年来治安状况平稳的原因之一。

以台湾首善之区的台北市为例,在“预防为先、侦防并重”的治安对策下,由学者组成的“犯罪预防宣导团”观察治安情势变化,配合社区守望相助,加上结合家庭与学校的力量,逐步压制犯罪活动,进而带动治安环境良性循环。

大家都知道“预防胜于治疗”的观念,但是相较刑案的侦破,犯罪预防工作必需持久才能看出效果,因此一直是欠缺掌声,甚至吃力不讨好。反之“止乱于初动”,治安政策若能在预防层面下功夫,包括整合政府其他部门、民间单位,以及在推动犯罪防制法制化,透过“犯罪预防”这个架构,进而将现行各项专案的推动透过绩效评核机制加以有效整合,才能使犯罪预防工作逐步落实,彰显改善治安的成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