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面面观

人气 6
标签: ,

【大纪元2月19日讯】(亚洲时报 Federico Bordonaro撰文) 最近,中国政府再次要求欧盟解除自1989年实施至今的武器禁运制裁。北京一方面反复强调要“和平发展”,另一方面又对欧洲的军事武器和技术表示兴趣,因而武器禁运问题屡屡再次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一旦解除武器禁运后,哪个欧洲国家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也引起不少人的思考。

在从产业和商业角度深入探讨该问题之前,我们应了解一下武器贸易的性质和范围。最近,铺天盖地的分析文章只盯着该问题的政治和战略意义,着重点放在解禁将引起欧美双方的龃龉,却全然不知禁运问题的另一些方面更值得关注。

关于该禁令,欧洲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表述,而且欧洲国家都竭力避免做出自己的阐释。从多个表述来看,武器禁运仅应用在一些“重大的武器平台”,如飞机和舰船及其它如机枪和导弹等致命武器;不过,对武器子系统或者军民两用产品(例如先进的机械设备),禁令则没有约束力。

这样,在武器禁运实施后,欧洲依然有不少有着军工产品“合法地”出售给中国。去年3月,美国战略智库兰德公司(RAND)的政治科学家Evan S Medeiros 和Seth G Jones在《阻截欧洲对华军售》(Heading Off European Arms to China)一文中称,“德国和法国分别为中国的宋级柴油潜艇和054级护卫舰提供了发动机。90年代末,英国向中国出售了海军航空雷达,而法国将“响尾蛇”(Crotale)舰-空导弹和发射器卖给中国。”

1998年,欧盟颁布《欧盟武器出口行为准则》(Code of Conduct),以规范所有成员国武器的出口行为;但它不但没有列出一个明确的可军售的清单,而且只是个没有法律效力的政治声明。美国一直游说欧盟修改、强化此准则,并警告欧洲企业不得将一些敏感武器及技术出售给中国,否则会招致经济报复。

欧美的情报机构去年称,中国的军费开支达到了780亿美元;尽管有着武器禁运,中国军购支出的2.8%仍与一些欧洲国家有关。在这些对华军售中,甚至包括战斗机的引擎技术和海军的推进引擎。

长期以来,北京一直希望提高军队在导弹、军用飞机、船舶建造、资讯技术/防务电子等四个领域中的表现。在中国军力增长的过程中,有选择性的进口武器和技术与加速国产化两者相结合的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80年代至90年代,苏联(解体后被俄罗斯取代)和乌克兰为中国提供了众多先进的军事武器和技术;过去 10年来,俄罗斯和以色列是中国的武器和军事专案的主要提供者。即将跨入21世纪时,欧洲的军工企业引起了中国的兴趣。与此同时,中国在国产化方面的成绩却常常被人忽略。过去10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北京在发展自己的军工企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进步。

中国提高国防工业的战略基于三个支柱:1,加速发展C4ISR系统(指挥、控制、通信、电脑与情报、监视、侦察等英语单词首个字母的组合)、航空技术、导弹技术、攻击精确度、区域封锁系统和抗干扰系统;2,加快军民两用技术的转化,集中精力提高国防企业的民用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的偿付能力;3,从国外获取军事武器和技术,兰德公司在《中国国防工业的新动向》(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 Defense Industry)中如此表述。

政治和战略目标是指挥中国军工业发展的两大要素。中国希望在所有中国海域(特别是台湾海峡)获得主导,它的主要战术就是增强军事实力,最终足以使台湾接受统一,令美国打消干涉的企图。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中国大力加强导弹威力,并在2000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东风-11和东风-15短程弹道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发最新的产品。目前,北京仍亟需更先进的对地巡航导弹、反舰巡航导弹和远端地-空导弹和反辐射导弹。不过,考虑到中国导弹国产化发展迅速,上述武器想必不需几年也将实现自给自足。

与其他海洋大国相比,中国海军似乎缺乏能实现远端两栖作战的战舰。但兰德公司在《中国国防工业的新动向》中称,“中国的造船工业已打造出一系列先进的海军平台,应用着现代的设计方法、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

在军事航空领域,得益于他国的帮助,中国第4代战斗机—歼10横空出世,但掌握其系列生产平台仍存在困难。此外,中国在重型轰炸机和军用运输机方面,发展相对缓慢。

同样,北京渴望拥有能覆盖全球的监控和通讯卫星。中国加入欧洲的“伽利略”全球定位卫星专案,则将大大缩小其与欧美等国之间的差距,尽管该项目一再声称是基于民用目的。

有迹象表明,不少欧盟成员国乐意看到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而这其中,最开心的莫过于法、德、英、意这四个军火生意大国。

去年3月到9月,欧洲因讨论解禁问题而变得四分五裂。美国一再重申其强烈反对解禁的立场,法国却跳出来唱对台戏,称实施16年的武器禁运早已“不合时宜”。在此问题上,英国国内也发生决裂:去年3月,副首相约翰•普莱斯考特(John Prescott)在议会表示,支持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但这项声明被广泛认为与政府先前的立场相矛盾。

由于各方争执不下,欧盟去年未能取消对华武器禁运。意识到多个欧洲大国希望摆脱美国的掣肘后,中国不断向欧盟成员国施压,建议它们“走自己的路”,做出自己的决定。

若武器禁运取消,欧洲的军工企业将是最大的赢家。中国政府虽有能力提高其军工企业的生产水平,欧洲同行却能为它提供先进的技术。当然,根据军火大国的交易惯例,中国也只能买到它们“淘汰下来”的武器和技术。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抱着长期合作的目标来到中国,希望在后者的航空航太产业中扮演积极角色。当中国加入“伽利略”专案时,一些分析人士担心 EADS与中国签署的技术合作协定将会带来战略风险。(欧洲宇航防务集团是一个集航空、航太和军工于一体的工业集团,也是欧洲最大的航空航太和军工企业,包括空中客车、欧洲直升机公司、世界第二大火箭生产企业MDBA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均在其麾下;牵头实施“伽利略”计划的正是EADS)

欧洲其他军工巨头如法国国防及电子集团泰雷兹(Thales,进驻中国已超过20年),意大利芬梅卡尼卡(Finmeccanica)航空航太集团(Finmeccanica)与雷达生产商阿勒尼亚•马可尼(Alenia Marconi)也期望进一步加强同中国的商业联系。2004年,意大利政府授权向中国出口价值超过1.27亿欧元(1.51亿美元)的军事设备。

然而,即使解禁后,欧盟成员国仍有可能避免直接向中国出售武器及其平台;问题的关键就是欧盟如何对武器子系统和相关设备、导弹技术、隐形技术等军事出口进行管理和规范。

对欧洲国家来讲,美国扮演着政治、战略和经济盟友的重要角色。虽然解除对华禁运将为欧洲带来大量军火订单,但由此引发的大西洋两岸政治、安全和经济冲突却不得不让它们慎重考虑。

作者Federico Bordonaro是力量与利益新闻报导(Power and Interest News Report)组织的高级分析师。(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欧盟吁美共同把握机会 抑制全球气候变迁
分析家指出马英九率团访比有利台湾经济
储蓄率:美国转负、日本创55年新低
台湾发明专利核准数 全球第3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