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必须把改革的话语权交给公众

乔新生

标签: ,

【大纪元5月3日讯】围绕着对中国体制改革的反思,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学者指出,这场争论的实质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如何改革的问题。如果把所有反思改革的声音都看作是反对改革,那么,有可能会剥夺公众在改革问题上的话语权。

事实证明,在改革的过程中,凡是尊重公众的意见,尊重公民在体制改革上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改革就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凡是不尊重公众的意见,在体制改革上一意孤行,最终必然会导致失败。尊重公众对改革问题的话语权,其实就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很遗憾的是,有些决策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政府主导的改革就是要超越公众普遍的价值判断,特立独行。部分学者打着理性思考的幌子,在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拒绝公众参与讨论。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改革思维方式。

现代民主政治其实是一种公众普遍参与的政治,少数人左右多数人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决定了,政府的任何决策包括改革决策都必须征得公众的同意。在政府行为中,不仅包括改革的实质行为,而且还包括宣传改革的程式列为,资讯的反馈行为等。如果强行推行改革,固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成效,但从长远来看,由于程式不合法,因而缺乏正当性和正义性。

当前的这场争论不是对改革内容的争论,而是对改革话语权的争论。公众希望在权威媒体或者新型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希望这些声音能够传达到决策层,变为决策者重要的参考意见。而少数学者满足于传统的资讯传达渠道,他们不愿意听到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声音,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话语权被削弱。所以,面对社会上出现的所谓杂音,他们的心态越来越不平衡,在有些时候他们甚至用不理性的声音来回敬公众的批评。

其实,在现代民主社会,学术界的声音与公众的舆论并行不悖。学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表真知灼见。有时候学者的意见与公众的舆论并不匹配。但是,学者决不会动用自己的话语权,或者动用自己的政治特权,排斥甚至压制公众的声音。聪明的学者会从公众的舆论中获取营养,并且通过与公众有效沟通,争取更多的支持。

可是在我国,由于缺乏文艺复兴的洗礼,学者普遍缺乏民主意识,即使以弘扬民主正义为己任的法学界,也普遍存在着不民主的现象。面对那些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者反对自己的声音,有些既得利益者迫不及待地动用一切手段进行打压。这是我国学术界最大的致命伤。

把改革的主导权交还给公众,首先就要尊重公众的改革话语权。如果公众对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缺乏表达意见的权利,或者,公众的意见被斥责为阻挠改革,那么,中国早晚会回到万马齐喑的时代。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民意,中国的改革才会取得成功。

当前在中国国内弥漫着一种特殊的伪精英主义,在学术界少数人由于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掌握了社会话语权,因而不自觉地把自己打扮成社会精英。这些人脱离群众,夸夸其谈,在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不良的学风和文风。当公众对某些改革政策产生疑问的时候,他们不是伏下身段耐心解释,而是居高临下,以一种不屑的口吻,指责公众。

与西方知识份子不同的是,中国的知识份子“胜者通吃”,他们不仅在学术界呼风唤雨,而且在决策层拥有话语权,他们在某些领导人那里扮演老师、顾问、精神领袖的角色,随时随地的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样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中国当代有影响的知识份子缺乏批判精神,因为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决策者。这些学术界的政治家、政坛上的学者,唯恐自己的学术地位和政治地位陷落,所以千方百计地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并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学术霸权。正是在这种学术政治化、政治学术化的大背景下,公众被彻底边缘化了。

中国当前出现的讨论,从表面上看是改革的问题,其实与改革没有多大的关系。公众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将自己的所有情绪都发泄在某些“传道者”的身上,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话语权被剥夺的严重不满。而部分学者假借拥护改革的名义,希望借助于政府权力压制社会的不同声音,这就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压抑与被压抑、反抗与被反抗的紧张状态。如果不了解这场争论的实质内涵,而故意将争夺话语权的讨论转变为坚持改革还是否定改革的讨论,那么很可能会正中某些学者下怀。

把改革的话语权交给公众,既是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改革效率的最佳选择。决不能让少数人闭门决策,主导改革,决不能让少数所谓的精英分子打着改革的旗号,损害公众的利益。中国改革的目的正当性与程式正义性同等重要。决策者必须善于倾听公众的意见,时刻关注群众的冷暖,切实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

转自《民主论坛》2006-05-02(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李家同:教学生“投降”的菁英,教育部又有请了
俄罗斯医疗保健体系面临重大改革
梁京:劳动者不堪承受之重
美参议员反对用西班牙语唱国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