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伟华:学校家长会后想到祖国的教育改革与出路

《危机与治理》教育篇(之2)

贺伟华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5月5日讯】2006年4月16日,也就是前天,作为孩子的家长,我到耒阳市一中参加了校方主办的家长会,在学校的大礼堂,有幸第一次聆听到某某大学陈教授第一巡回讲师对市场经济下的中学教育与家长的责任的讲课,该讲师侃侃而谈、声音洪亮、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最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句话: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教育是一种投资,它关系到你们子女的未来,我们做家长的输不起也赌不起,只有在经济与精力上做出更大的牺牲,他们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接着该讲师隆重的向我们家长推出陈教授亲笔撰稿的、价值100多元的几本有关教育的丛书,并希望家长们对子女负责的态度,怀着对高级知识精英感恩的虔诚之心购买这些书。在回家的路上,我留意观察每一个家长的手中,却很少看见有几个真正购买。当时的我心想,难道大家都对自己的子女未来不再关心不成?是否我们的家长已经丧失了支付这100多元书籍费用的能力?仔细一想都不是!大概哺育祖国未来花朵的园丁、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与行为一旦表现出太明显的功利动机与目的,在家长们的心里,师道尊严就已经大打折扣了,家长们就条件反射般的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堤防,这究竟是在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还是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延续及基于功利目的的误导?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今天确实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同时我们也知道,今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及知识精英对教育的垄断与控制已经构成了对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机制的彻底颠覆。对学生家长的财富掠夺或称再分配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的班主任、后来耒阳市的教委主任曾经就给我透露过一个信息,要搞什么投资的话,教委随便就能拿出3,000万。当时他说这话的时间是1995年前后,现在想来,今天的教委,则更是财大气粗、今非昔比了;同时,我在带小孩出去吃早餐的时候,在早餐店的门口,却又听到一个农村学生家长的诉苦:他的孩子也是读初一,分在二中,孩子一个学期的所缴纳的学杂费等高达6,000多。他当时有些绝望而痛苦的说:“上了这个学期后,我就不再有能力支付下个学期的费用了。孩子只能回农村找个免费义务学校就学,但这样的学校从哪里找呢?

早就绝种了!”

听了他这些话,我突然想起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开始留恋起曾经免费读书的毛泽东时代。无论当时如何经济匮乏,起码家长不用为子女的读书机会而砸锅卖铁拼老命。草根自然孤陋寡闻,他们只知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对党的忠诚,他们所接受的也是为国家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然而,现实却让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为之无私奉献的国家与政府却不能给予我们同等无私的关爱与支持?为什么国家的经济越发达,草根阶层接受教育的机会却更少?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只能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忆来比较过去与现在,判断好与坏。毛泽东与邓小平,究竟谁好谁坏,草根心里有杆秤。当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之时,他们才会更进一步的明白一个道理: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是自己生意场上投资的一份产业,他还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所在。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家长他们都将承付历史性的责任与担当;对历史传承、人类的未来,他们更是担负着无法推卸的使命。作为未来的国家公民、作为未来的纳税者或军人,他们在宪法规定的责任与义务的同时,他们也应
该享有宪法保障的同等权利与机会。

一、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让我们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教育作为一项攸关国家未来的长远计划,它不是一个短期获利的投资,更不是市场经济下的利益产物,所谓投资的主体更不是个人,它是国家与政府无法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它攸关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中共现政府的第一大失误就在于教育的所谓完全市场化、产业化──削减大部分的教育投资、只给政策、不给资金,从而导致教育腐败的泛滥成灾。说它是所谓的“完全市场化”,那是因为国家至今垄断了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教育主体,民营教育没有平等的机会与国家垄断的教育系统开展公平竞争,教育成了垄断下的国家第一大赢利产业、一台财源不断的印钞机。所谓产业化的教育不过是官办的巨型榨油机。从百年树人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探讨中国的教育出路,那么义务制的、真正免费的公办教育应该成为国家基于未来培养合格公民的根本性的途径,政府必须变这一庞大无比的榨油机为资源无尽的源头活水,灌溉神州大陆上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祖国花朵,师道尊严只能在无私的奉献之后才能变成发自孩子内心的虔诚与信仰。而真正市场化的教育则是在这个义务教育根本性的保障前提下,摆脱国家垄断与控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各民营教育机构都机会均等参与的竞争与发展。这种没有任何特权干预的市场竞争机制必将导致教育的低收费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及创造性人才的不断涌现。

二、应试考试制度的弊端与改革思路

教育改革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应试考试制度,针对这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时代的陈旧教育制度,我曾经撰稿《教育体制改革,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及《危机与治理》重点提到这个问题,主张取消高考制度、普及高等教育、制定行业选材标准、摒弃文凭决定制。文章还才写出,国家的某些电视台就针对我这一所谓“草根革命者”的“胡言乱语”开展了讨论与围剿,说什么“满清王朝就是因为取消科举制度,导致了朝廷选材途径的堵塞,导致对知识精英的控制与垄断的丧失,导致没有出路知识分子对朝廷的不满,最后自己被彻底推翻的。”从此,我的这一言论被冠之以蛊惑人心、居心叵测高帽,让人不堪负荷。

难道真相真是如此吗?即使是这样,又有什么错误与遗憾呢?请问我们追求的究竟是民众的福祉还是帝王将相、封建王朝的永固江山?程序化的政府更迭与新陈代谢才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与进步的前提之一;才是人民的幸福与安康得以保证的前提性条件。

在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今天的教育制度与满清皇朝的区别,我国今天的高考应试制度与满清皇朝科举选材制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科举选材制度相当于西方国家的文官选材标准考核制度,只要能够考上状元,就能够当官;而高考的应试制度则是决定某某有资格获得学习机会与否的手段,这种制度,本身就与机会均等的提高国民素质、让所有人都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机会的博爱精神背道而驰的。宪法明确规定,每一个人,作为国家的公民及未来公民,他们都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其次,考试与文凭,不过是检验学习效果及给予合理评价的手段之一,它所能检验的不过是一个立体形、在多方面都具有才能潜质的人所表现出来得某一个方面才能。也就是,它突出强调人的智力的某一个方面个别要求,却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性潜能。直到今天,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被频频的题了出来:为什么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中学生,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他们说表现出来的才能、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往往超过那些所谓的有文凭的知识精英?原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未来与发展的,判定一个人对社会是否有用的社会标准与只注重智力培养的应试制度存在着本质差别!在智力之外,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因素决定着人的命运,那就是智商之外的情商。人的命运如果说25%取决于智商的话,那么75%取决于情商。因此智力考试与文凭,不过是选材的一种手段,而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却是千变万化的,它需要各个行业的奇才、创造性人才、天才,而不是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学者,也不是那些思想被驯化与禁锢的丧失了独立思想与创造能力的所谓知识精英。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把知识还给民众、把接受教育的权利还给民众”才是国家与政府唯一的选择。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就在于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学问面前人人平等。政府与权贵不要再幻想通过对应试考试的控制在人们追求知识与真理的道路上设置高不可
攀、不可逾越的障碍,限制人才的产生与自由流动。

人的命运是与社会、与市场的客观需求紧密相连的,它最终决定于社会的需求而不是文凭。应试考试制度与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完全脱节,大专院校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而真正的具有潜力的人才却丧失了学习深造而获得更大发展的机会,造成了极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及社会不公。因此,改革高考应试制度,因势利导制定社会各行业的选材检验标准,取消国家教育系统对人力资源的垄断与控制、彻底颠覆教育霸权,疏通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强权阻隔,才是真正最大限度发掘人力资源、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就业问题、助长人才涌现与财富增长的手段。未来的社会绝对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王朝;而剥夺广大民众获得信息与资源及平等参与机会的精英治国思想是与应试考试制度血肉相连的,它既导致了民众与知识精英的对立、阻隔了各阶层人才的广泛交流、融合乃至于个体通过努力获得发展机会的通道;它也让政府脱离于人民、远离于社会,演变成一个与公众对立的利益团体。知识精英除了代表政府中的权贵利益团体之外,他们疏离与人民,为了权贵集团的利益,甚至与人民为敌。政府对知识精英的收买、控制与垄断,并不带来社会的稳定与
和谐,往往是因为知识精英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与对人民的背叛而导致民情无法上达,社会仇恨与积怨日增。

因此,取消高考应试制度,取消文凭作为市场准入的唯一标准,打破知识精英对职位、对教育资源的垄断与控制,建立起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竞争淘汰机制,让自由的学习氛围与机会为所有公民拥有与选择,让任何公民都带着平等的尊严不受歧视的参与到研究、学习与工作中去,变国家政府导向的僵化教育机制与体系为社会需求与市场导向的动态灵活多变机制与体系,变标准化的统一考试为行业自由竞争选材制度,才是我们国家应有的选择与对策。一个没有强权可以干预的自生自发的公正教育制度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完善起来。只有摆脱人为的强权控制,每一个公民才有可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前提下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位与机会,在人的能量找到了正常发挥与宣泄的途径之后,社会才可能因此而安定团结、长治久安。

三、启发式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的是,启发式教育模式的重点不再是学生应该死记硬背多少学科的知识与资料,而是注重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育与启蒙。老师不再是唯一问题答案的解答者,而是循循善诱之下各种问题与疑问的提出者,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培育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给与学生颠覆传统思维与正统答案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思维、好奇与追问,才是启发式教育的特征。从此,老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一个智慧启蒙者,学生获得知识、解答疑难的途径由单一的模式变成一个多元的格局,老师只提出疑问、给出参考答案,而解答疑难问题、获得正确答案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老师不过是相对真理的提出者,正确的答案与真理产生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解答之中。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途径存在于他所接触的任何人与物。好奇、探索、发现与发明取代了过去塞满头脑却没有融会贯通的文章、公式化与单词与苦不堪言的抱怨。学习的成就感、幸福感、自信与充满希望的幻想与追求由此产生于这种启发式的启蒙教育。智慧的人类不是产生于机械性的重复,而是产生于独立思考与创新。

四、自生自发的民办教育与传统教育体制的冲突

在今天这个攀比奢华的社会里,在人们纷纷的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贵族学校的同时,有一个很大的集群──劳工──却挣扎在几近绝望的生存境况中,他们远离故土、拖儿带女、来到城市,为的就是生存下去及子女的未来,他们没有经济能力供子女上正规官办学校、更无法让子女上大学、考文凭,但是他们都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一个没有知识、没有学问的孩子是注定没有美好前程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品社会,他们甚至将丧失生存下去的机会。对子女的教育,成了这一阶层的共同心病。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着几百万的外来劳工,每600万劳工,就有100万的失学儿童跟随着他们,生活在他们施工劳作的工棚中。他们在想方设法保证子女生存发育最基本的营养能量之外,一个最大的心病,就是子女的教育培养问题!然而,他们却大多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供子女上当地的正规小学、中学。在这种艰苦而无奈的境地下,一种自生自发的民间教育产生了。劳工从自己的成员当中,每几十上百成年人中,就抽出一个有些文化基础的人出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他的生活与工资,则由孩子们的父母共同承担。在相当简陋的宿舍、在缺乏几乎所有的基本教育器材的情况下,他们从无到有,开始了艰难的起步:自发办起了一所所劳工民办学校。

这样的学校,自然没有获得国家的批准,也没有国家颁发的从业许可,学生也不可能获得任何的学历资格证明,但是最起码有一点儿,他们拥有了我们教育追求的根本──求真务实的真正掌握知识与生存技能,民办教育就是在这种社会不公正与歧视的境地下在全国各大都市发展起来的,它收费低廉、条件简陋、政府与国家不予承认,但却解决了人口近亿劳工培养子女的教育问题。它再次向我们证明了,即使为社会所抛弃的人群、即使处于无政府状态,人们也能自发的建构自己的社会公益组织与教育团体,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而人们组成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的目的就是要变由集体承担的教育责任为基于大家公认的政府来承担起应有的、基本的教育责任,公办教育不过是民办教育的升华与发展,它应该给予所有的国人以平等的学习受教育机会,同时它也要求政府不背离教育的本质而保障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国家教育制度得以构筑的抽像原则不是产生于强权者想当然的构思与建构、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公平教育制度也不是有限理智的人类可以任意设计的,它产生于民间教育的逐步发展与深化当中,人类无法创造规律,但是人却能把握规律,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展起来的民间教育再现出一种原汁原味原生态而没有任何人为刻意裁制与雕琢的完美原胚,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责任应该是如获珍宝的保障它们的健康发展、培育它们的生存土壤,而不是任意的裁制与摧毁,更不是把一己之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强加于人而背离了接受教育主体的根本性目的与动机。然而,传统的国家教育体制与之在此却发生了日益严重的根本性冲突,许多的学校被勒令停办,失学儿童再次丧失学习机会、流落街头。中共认为,对教育的人为控制与垄断、对教育资源的完全把握与封锁才是保障中共权贵集团利益千秋万代得以独享根本性前提,所谓的标准化精英选材教育制度、愚民政策是与统治者集团利益血肉相连的。无视民生的一党私利在此昭然若揭而表现出无比的肆虐与狂妄。中共对教育的霸权与垄断已经窒息了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的健康发展的任何得以喘息的机会,导致日益严重的教育滑坡与道德败坏。愚民政策与精英治国,最终带来的将不是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开发民智、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与自由的学术探讨氛围、打破教育资源的垄断、让创造性人才在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茁壮成长才是我们的应有选择。

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崛起,它的起点就在那些垄断了几乎全部教育资源的知识精英的脚下,摒弃短视目的的功利动机与唯命是从的犬儒心态,与民为善,把真理、把知识还给人民才是这些忙于讲学与推销的教授、讲师们应有的选择。师道尊严来源于学者的无私奉献与博爱情怀,而不是基于利益的斤斤计较。公办免费教育与平民化民办教育的同步发展、自由竞争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符合国情的有益选择。

转自《民主论坛》2006-05-04(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贺伟华:黄金高真是腐败分子吗?
“宪政改革”,一个多么富有欺诈而鼓舞人心的称谓!
贺伟华:中、美首脑工作会晤
六四烛光与自由勇士共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