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中研院选出15院士 85岁夏志清创最高龄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7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郭怡君、袁世忠、谢文华/台北报导〕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昨日选出第廿六届新科院士,三十八位候选人最后只有十五位戴上院士桂冠,当选率和当选人数均创下十六年来最低纪录,八十五岁的中国文学重量级学者夏志清则成为中研院史上最高龄当选的院士。

人数创十六年来新低

一九九○年第十八届院士只选出十四位,其后每届选出的院士至少有十六位,对于今年当选院士偏少,中研院院长李远哲表示,很多院士认为是目前选举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将提早组成筹办下届院士会议的选务委员会,对制度加以检讨改进,希望能减少遗珠之憾。

第二十一届数理组院士林同骅十年前当选时也是八十五岁,夏志清当选的年龄比他还大四个月。本届当选院士最年轻的是五十岁清大历史所讲座教授黄一农,大学念物理、博士修天文的他,也是第一位具有科学背景的人文组院士。

新科院士有九位在国外任职、六位在国内服务,李远哲于会后记者会中,特别介绍台大医院副院长杨泮池是生命组院士难得的“MIT”,学业和研究均是在台湾完成。清大材料科学工程系教授陈力俊,则是国内工程科学界十年来首次当选的院士。

海外名誉院士缓选举

本届候选人清大化学系教授李远鹏、密西根大学讲座教授杨祖保、美国纽约西乃山医学院教授胡流清,分别是数理组院士李远川和李远哲、杨祖佑、胡流源的弟弟,三人已连续两届入围候选,上届未能过关,本次开票结果再度全军覆没,据指出李远鹏未能当选,可能是受哥哥李远哲盛名之累。

院士会议原订在昨日恢复选举非华裔的海外名誉院士,但在审查讨论时,多位院士均认为,名誉院士已有三十年未选,复选的首届名誉院士有很强的象征性,但本次提名作业太匆促,使候选名单不够理想,本届不对八位候选人进行实质投票,将由筹办下届院士会议的选务委员会检讨后,再正式恢复选举。

“乐得像新娘” 夏志清愿回台授课

〔记者赵静瑜/台北—纽约电话采访〕听闻被选上中研院院士,远在纽约的夏志清开朗地笑了︰“好像在作新娘子。”夏志清乡音甚重,却硬朗响亮,反应快,思路清晰。对于是否回台湾,他说︰“有邀请就回来,开课或是讲学都愿意。”

夏志清是江苏人,小时候无意间找到一套《三国演义》,开始了阅读的旅程。一九四二年他从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时,已阅读大批中国文学名著,一九四六年随哥哥夏济安到北大担任助教,不到一年时间,就因研究布雷克论文脱颖而出,到耶鲁大学获得英文硕士及博士学位。

夏志清在纽约州立学院任教时,获得洛氏基金会赞助,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奠定他学者评论家的地位,一九六一年也因该书被聘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一九九一年他从服务二十九年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退休,当时该校已成为西方汉学研究重镇。

夏志清学的是西洋文学,却以中国文学扬名,从张爱玲、姜贵到琦君,这些作家所以被拉拔到一个大家的文学高度,都是因为夏志清为文论述,对台湾当代文学影响至深,尤其他只问作品好坏不看政治,是所有文学评论者的典范。

夏志清目前与妻子王洞及女儿定居纽约,感情甚笃,最近他编订完哥哥的《夏济安日记》,即将在台湾重新出版。

夏志清也致力于十九世纪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希望有系统地整理从《红楼梦》以来一直到鲁迅之前的小说演变脉动。

“迟来的荣誉” 院士为夏红了眼眶

〔记者谢文华、孙梓评/台北报导〕“夏志清过去没当上院士,只能说是阴错阳差,他当上了院士,我们坐在椅子上才安稳!”院士许倬云昨天高兴地说︰“真是迟来的荣誉。”

现任中研院欧美研究所所长的李有成直呼:“实至名归!”也有人文组院士听到夏志清当选院士后,忍不住红了眼眶。

提名夏志清的王德威说,夏志清过去曾被提名两次,前几天还在越洋电话中问他:“这次没问题吧?”显然他一直很在意自己至今未能得到这项殊荣。

王德威说,昨天他第一时间打电话致贺时,电话才响了一声,师母就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传出阵阵笑声,老师(夏志清 )兴奋地说不出话来;当时纽约时间是凌晨三、四点,他猜老师应是紧张地一夜难眠。

王德威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与夏志清共事十五年,他说,夏志清是一个天真、坦白的人,到了八十五岁还像个“老顽童”。

诗人余光中指出:“夏志清的第一本书‘中国现代小说史’即为扛鼎之作。他将钱钟书跟张爱玲两位作家经典化,可以说,张爱玲后来在海外被高度肯定,钱钟书作品能广为阅读,都始于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独辟专章。”

现任东华大学创英所所长郭强生说:“夏志清是当代文人里,唯一读透了东西方文学作品,又能以一套自己设计的方法来检视中国现代文学者。夏志清出世又入世,对文学、音乐、戏剧都有通盘了解;尤其是对新鲜知识的爱好,更不亚于年轻一辈。”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