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笑看黎以冲突 坐享渔翁利

标签:

【大纪元8月3日讯】(亚州时报 Jason Motlagh撰文) 不论伊朗是否曾指示黎巴嫩真主党袭击以色列,伊朗政府都可望从这次冲突中得益,朝成为中东地区一大强国的终极目标迈进。

7月12日,真主党(Hezbollah)民兵闯入以色列(Israel)边境俘掳了两名以兵。有观察家推测,人质事件与德黑兰政府有关。伊朗不仅为真主党这个穆斯林什叶派(Shi’ite)激进组织提供资金支援,还助他们建立起火箭数目达逾万的武器库。

有西方分析声称,伊朗可能是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伊朗核问题的注意力,而指示真主党“蓄意挑衅”,又指德黑兰知道特拉维夫政府(Tel Aviv)必定会以牙还牙。伊朗核问题稍后将被重新提交联合国安理会(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讨论,早前伊朗总统内贾德(Mahmud Ahmadinejad)对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说,伊朗将在8月22日前,对六国外长级会晤达成的解决伊朗核问题新方案作出正式答复。有西方分析认为,这等于给德黑兰争取到更多时间制造烟幕。

伊朗外交部在刚过去的周日警告,如果安理会周一通过任何针对伊朗的决议,德黑兰将不会考虑国际社会提出的解决方案。由美国推动的一项安理会议案,要求德黑兰在8月31日之前暂停铀浓缩活动,否则将面临国际制裁。

中东问题专家普遍认为,伊朗没有操纵真主党劫持以军人质事件,因为自1982年组织成立以来,真主党的独立性不断加强。

伊朗确实向真主党提供了先进的导弹技术,包括在理论上能够击中特拉维夫的中、长程火箭。然而,伊朗每年向真主党提供的资金只有2500万到5000万美元,仅是许多主流报导估计的一半。与往年相比,伊朗向真主党派遣的革命卫队(Revolutionary Guard)军事顾问人数也大为减少。

政治风险咨询机构——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欧亚地区主管库普钱(Cliff Kupchan)对亚洲时报在线说:“在过去,伊朗为对付以色列向真主党投入了大量的支持。不过这次人质事件,没有证据显示伊朗是幕后黑手。”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伊朗问题专家Ken Pollack日前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真主党脱离伊朗的行动独立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在‘雪松革命’(Cedar Revolution, 详见文末编注)结束后。我认为,伊朗事前对人质事件未必完全不知情。”他说。

真主党之所以拒绝向以军妥协,也许是因为德黑兰想让西方国家知道伊朗的破坏能力。不过,摆出支持暴力的攻击性姿态,对伊朗在核问题上并没有好处。伊朗曾警告称如果以色列进攻叙利亚(Syria),伊朗将动用任何武器。但除此之外,德黑兰在黎以战争中一直保持低调。据估计,以军和真主党的战争将持续到深秋,这对于希望顶住国际压力、继续进行核项目的伊朗当局来说十分有利。

据保守估计,伊朗至少需5到10年的时间才能研制出核武器。不过,真主党只要能够自保,就等于打赢了这场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而伊朗不用损耗一兵一卒就能给以色列沉重的打击。这一结果是可能的,因为真主党拥有大量的武器装备,而尽管以军对黎巴嫩进行猛烈轰炸,但真主党的死伤人数仍然较低。到目前为止,估计真主党只使用了大约3%的火箭,而且其地利优势也开始在阻击以军地面部队的行动中显现出来。

伊朗很清楚,要得到美国和以色列的尊重,就必须具有核威慑力量,而今次中东危机,则是德黑兰藉以升级“软实力”的机会,因为目前的局势极有可能缓解穆斯林逊尼派(Sunni)与什叶派之间的内讧,令两派暂弃前嫌同仇敌忾。

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伊朗问题专家Ken Pollack指出:“如果真主党在这场冲突中获胜,那么作为伊朗在累范特地区(Levant,地中海东部诸国,范围包括今天的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代理人,真主党的声望、实力及影响力都会大为提升。而且伊朗的号召力将会增强……特别是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武装组织将会进一步向伊朗靠近,因为伊朗将被视为一个敢于向美国、以色列及其中东盟友说不的国家。”

这种可能性与什叶派巩固自身地位的目标不谋而合。2004年12 月,约旦(Jordan)国王阿布杜拉(Abdullah)曾将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家统称为“什叶派新月”(Shi’ite crescent)地带。虽然什叶派教徒只占穆斯林世界人口的10%,但是在上述“新月”国家,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人口大致相等,而且伊朗、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东部等石油丰富的地区,也是以什叶派人口为主。沙特逊尼派政权出于对伊朗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恐惧,最近也冻结了对真主党的支持。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军事战略家考兹曼(Anthony Cordesman)认为,真主党已向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发出了一个信息,即“伊朗政府愿意打击以色列敌人,尽管伊朗不是阿拉伯或逊尼派国家”,而“以色列的报复行动……也让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觉得伊朗是‘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的支持者。”

逊尼派和什叶派是否能够搁置由来已久的分歧、一致对外仍然是一个未知之数,可是这个可能性即使再小也不能忽视。上周,阿尔盖达组织(al-Qaeda)二号人物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发表讲话称,将会报复以色列对黎巴嫩和巴勒斯坦(Palestine)的侵略。在讲话中,他引用了伊朗已故的伊斯兰革命(Islamic revolution)之父——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常引用的一句可兰经文。

有人认为,扎瓦希里是在向什叶派表示愿意结盟的善意。此外,扎瓦希里还曾暗示愿意协助真主党打击以色列目标。专家称,如果黎巴嫩变成继伊拉克之后又一个伊斯兰激进组织的温床,那么美国与以色列在整个中东地区的联手行动,到头来只有伊朗受益。

对伊朗总统内贾德和其他原教旨主义者来说,引发局部战争也许是为了应验先知的预言。根据什叶派的教义,先知穆罕默德(Prophet Mohammed)有12位继承人或称伊玛目(imam),最后一位伊玛目虽然在公元10世纪时归隐了,但他将在人类再次爆发战争之后显世成为救世主,或称马赫迪(Mahdi),把正义与和平带来人间。

不过一直以来,什叶派内部对马赫迪的显世也有所争议:有人认为马赫迪将在人类陷入大混乱之后出现,也有人认为穆斯林教徒必须确立一种公正的秩序,才能将马赫迪召唤出来。内贾德则多次表示赞同前一种说法,他还誓言总有一天要将以色列从中东的地图上“抹去”。

用内贾德的话来说,伊斯兰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为马赫迪显世铺平道路。去年,他在联合国大会(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上发言时暗示,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他还经常颂扬殉道主义,甚至征募了一批自愿为黎巴嫩挺身而战的“烈士”。内贾德在上台后还捐资 1700万美元重建詹姆卡兰(Jamkaran)清真寺。据记载,马赫迪将在这里显世。

不过,这种狂热的行为也惹来了国内许多教士的不满。他们批评内贾德利用宗教问题获取政治利益。由于国内资本不断外逃,2/3的人口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但失业率却高达30%,因此内贾德的民意支持率有可能出现倒退。

就目前看来,伊朗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仍然集中于黎以之间的冲突。为应对可能爆发的全面地面战,以色列已征调了3万名预备役军人,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也声称将对以色列腹地发动火箭导弹攻击。双方的人员伤亡不断增加。自冲突爆发数周以来,至少有50名以色列人和400多名黎巴嫩人(大都是平民)被打死。

黎以冲突令伊朗核问题再次暂时避开了国际社会的注目。有专家认为,伊朗可能正伺机以“和平调解人” 的姿态出现。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伊朗问题专家Ken Pollack指出,如果黎以冲突继续,而西方无法达成停火协议,那么伊朗很可能会跃上台前,要求真主党克制,作为拒绝国际社会就伊朗核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的交换条件。

“如果伊朗……表示可以让真主党停火,同时要求国际社会在伊朗核问题上做出让步……那么伊朗将会摇身变成中东地区的和平力量。这样一来,就会破坏国际社会认为伊朗不应得到核技术的共识。”

内贾德向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伊朗将在8月22日就国际社会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做出答复。巧合的是,这个时间恰好是回历的7月28日,即库尔德族(Kurd)穆斯林领袖萨拉丁(Saladin)攻克耶路撒冷(Jerusalem)那天。

编注: 黎巴嫩总理哈里里在2005年2月14日那天突然遇害,引爆黎国政情巨变,反叙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雪松革命”。虽然在西方的强大压力下,叙利亚从黎国全部撤军,打破了原有政治格局,但黎国内部政治矛盾远未消除,围绕哈里里案件调查、真主党问题、对叙关系等热点问题争执不休,且纷纷寻找外部靠山,矛盾较前更为错综复杂。

作者Jason Motlagh是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资深编辑。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伊朗要联合国介入以黎冲突
以黎冲突 各持己见 趋势难预料
赖斯启程前往中东寻求化解以黎冲突
回教国家将开会讨论以黎冲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