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命力 】力挺台湾民俗文化 施金山穷毕生之力打造民俗村

施金山是台湾民俗村创办人,也是个虔诚的道教徒,一生颇为传奇,已八十高龄的他,谈起他的风光事迹,一点也不矫情,他说:“落土八字命”,一切早已命定,他只是照本宣科。
采访/摄影 张庭卉
font print 人气: 1247
【字号】    
   标签: tags:

施金山出生于彰化县鹿港镇,小学毕业后即跟随父亲从事农务,直到服完兵役,深感务农没有前途,萌生转行念头。

传奇的一生

二十岁时,经媒人介绍与鹿港镇一位中医师的千金结婚,太太婚前从没下过田,婚后却要跟着下田耕种,他看了不忍心,才下定决心改行做生意,但是没有其他工作经验,更没有人脉,实在想不出做什么生意好。后来他发觉不动产将会是不错的投资。于是决定开一家建材行,等生意逐渐稳定成长后。1967年,他开始投资不动产,盖预售屋,然后利用预收款与分期金再投资另一批不动产。

接着,他又投资了冷冻厂、养殖场,同时养了五个场的鳗鱼,最后自己又做起鳗鱼贸易,进口鱼苗并出口鳗鱼到日本。施金山形容,当时一吨鳗鱼可以买一栋房子,五座鱼塭年产300吨鳗鱼,相当一年可赚进300栋房子,生意扶摇直上。

在商场上奋斗了近40年,让他累积了可观的财富,他表示,若非命中注定,以他一个田庄囝仔,既无学历,又无人脉,要闯出一片天谈何容易。

历史古迹维护使者

1979年,时任省主席的谢东闵,指示要将八卦山地区开发成观光旅游胜地,施金山看到报导后,建商出身的他,看到了商机。1980年,他开始着手购买土地,前后花了八年的时间才向一百多位地主买齐了52公顷的土地。

在购买土地期间,他到世界各国参观,发现各国游乐区都建有民俗村,当时台湾还没有。他说,两蒋时期,不都表明将来要回大陆吗?既然政府没做,那就由他来做,让台湾的传统民俗文化有一处集中维护、传薪、发扬的地方。

肩负着古迹维护的使命,使得建园过程难度加大,国内外的设计师没人敢承接,最后求教于鹿港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后,决定找来各项目的专业设计师,一起打造民俗专区。

1990年开始动工兴建、规划。投资金额迄今已逾三十八亿元,园区整体呈现的是台湾四百年来建筑与人民生活的演变过程,俨然如一座户外博物馆。

仿建彰化市庆丰城

1993年完工开幕,在全台造成相当大的轰动,游客如织,同时也为民俗村创造不少获利;连年荣获交通部观光局评定为优良观光事业单位。前总统李登辉先生于巡视民俗村后,既惊讶又赞叹的表示,施金山以一个地方商人竟然能够花费这么多的时间跟金钱来保存台湾的民俗文化。

事业遇挫折 转型再出发

施金山的一生可说是一帆风顺,他感激神明的庇佑、老天的眷顾。然而,1999年的921地震,几乎要震垮他的事业王国。问他园区损伤有多大?他说,只倒了一棵树,园区建设完全没受影响。只是中区被列为灾区,民政局发文,请公务人员等不要到灾区游玩。自此,如日中天的盛况,不复可见。因此停业了二年,重新开业后,台湾各地游乐区如雨后春笋般,一家家的设立,现已多达二十几家,竞争很激烈,经营日益艰困。

施金山说,他把一生奋斗的成就与心血投注在文化村,921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但他并不气馁,反而更正面地应对。由于这几年台湾社会消费型态的改变,施金山从中又嗅出了转机,他说,现在台湾民众注重休闲生活,朝休闲渡假村、温泉SPA的方向走一定又是一片商机。

中二高与彰化东外环道的开通,让往来民俗村的交通更加便捷,施金山已经做好再出发的准备,如果能有适度的资金投入,这将是他下一步要去开创的另一个事业颠峰。

*****

重建台湾400年历史

台湾以往因过度追求新文明,而忽略了旧传统、乡土文化日趋没落,也因为过分追求国际化而导致民族风貌尽失。

走进台湾民俗村,彷若走入了时光隧道,过去先民一步一脚印开拓台湾的辛酸血泪,一页一页地呈现在眼前。有人形容施金山开创台湾民俗村,就像在种“文化神木”。他在园区里,以实地拆迁的方式,重建了濒临拆除的十余栋老古迹,仿建20余栋,不同建材与型貌,自简陋的竹草厝屋至砖造大厝及日据时期住屋、洋房到现代大楼等,这在台湾是绝无仅有的记录。

客家聚落

从台湾各地迁建过来的古厝有:台南麻豆五房古厝(1877年建)、北斗奠安宫(1806年建)、嘉义一条龙、廖氏诊所(台湾第一位女妇产科医师诊所)、新北投火车站(1937年建)、留月山庄、柳营别墅(巴洛克式建筑)、彰化三合院(1923年建)、鹿港古厝(1917年建)…等等。

麻豆古厝一砖一瓦原味重现

台湾第一位女妇产科医师诊所

施金山指出,古建筑迁移工程较大,从原地拆除前先作测绘、支解、编号,再重新组合、重建。这些人力与物力的耗费,往往更甚于新建。即使仿建古厝也是严格遵守旧有规矩,不论形态、尺寸、材料、技术,全部遵从古法。由于台湾早期建物都是就地取材的土埆厝、石厝等,而现代建筑师并没有传统建筑的实际经验,只能恳求老师傅出马相助,加上部分建材尚须远赴大陆采购,故添增不少困难。

麻豆古厝牌楼左右两侧的诗词字画是独有特色

目前文化村里的台湾中部第一大城庆丰门、樟脑寮(早期伐樟制脑的工寮)、田尾农宅(竹管厝)、澎湖蔡进士第、北埔客家庄天水堂、鹿港不见天街等,皆是属仿建古迹。

不见天街牌楼

在民俗村里,除以各期不同形式之建筑为主题,形成聚落景观,并在这些古厝中展现许多即将失传的台湾民俗技艺,如:打棉被、手工面线、手工制纸、制香等。游客置身其间,更能深刻体会往昔台湾民间社会生活的真貌,了解台湾自明、清、日、光复以迄现在,朝代兴替、沧桑浩劫及先民开拓的艰辛,共同爱护台湾,永远珍惜台湾。

民俗村是古厝安身立命之所,也给老树新生机,移植老树已达 200多棵。

采访期间,看着第二代经营者施孟宏先生如数家珍般的解说着各古迹的因缘典故与特色,一砖一瓦、一土一木均是“大费周章”得来的。施孟宏说:“现在的景气只能勉强维持基本营运,要维护照顾这些古迹真是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见证台湾历史文化的斑斑古迹正面临“年久失修”的窘境。即使面临营运困境,站在庆丰城制高点上瞭望园区的施孟宏仍然信心的表示,以民俗文化村现有的资源加上他们多年的经验,如果有适当资金合作,民俗文化村一定能够再现风华,也为台湾400年的历史文化留下珍贵记忆与见证。

施孟宏为游客导览鹿港不见天街的建筑与特色

*****

新北投火车站在彰化

淡水线铁路,是台北到淡水间的重要支线。1910年通车,因应新北投风景区的开发,1919年增辟1.22公里长,北投至新北投支线并兴建新北投站,是国内仅存之典型东西混合式车站建筑。1988年配合着捷运北淡线施工停驶,1989年12月16日由台北市政府捐赠给台湾民俗村复建,让淡水铁路之历史沧桑,得以长期展示,令人怀念。

日据时期,新北投车站原来就是为了温泉观光而产生的,设计上十分特殊,她虽是北淡线上的一站,但她是支线上的小支线,是中间站也是终点站。原为三等站,不过在1979年北投废娼后,北投的温泉事业一蹶不振,新北投火车站也由原先的三等站改为简易站。

迁建后,透过再利用和重新规划一系列的认识台湾铁道文化活动,让充满怀旧历史的老车站也因而被赋予新的使命,成功蜕变成代表台湾铁道文化保存、推广、发扬的殿堂。亦能使得更多的民众了解过去的铁道历史及回忆,或许如此能不辜负老车站所经历的辉煌岁月。

新北投火车站

近年来,台北市北投社区居民对于新北投火车站早年被送给台湾民俗村感到不舍,积极争取迎回老车站,希望能重振新北投地方繁荣。施金山则表示,新北投火车站是一座木作老建筑,当时也是费了好大功夫才安置到民俗村,若要再拆除一次迁回北投,一个古迹恐怕是禁不起这样的折腾。@*(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