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什刹海

马文都

人气 4
标签:

【大纪元4月14日讯】小的时候,手里攥着家长给的五分钱硬币(那就是零花钱)腿儿着(步行)去北海公园。那时候,北海公园的门票是五分钱,但还是不舍得花,要大着胆子从只能挤进小孩的破栅栏里钻进去。快出北海后门了,手里仍然攥着已被汗水浸透的五分钱。因为还要到后海下水捞咖喱,留着最渴的时候花。

那时的后海(什刹海),是一条自西北斜向东南的狭长水面,位于北海公园后门对面。 什刹海地区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清代李静山曾作诗云:

柳塘莲蒲路迢迢,小憩浑然溽暑消。

十里藕花香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

那个时候,夏日波平如镜,垂柳依依,荷花盛开,冬季则是天然溜冰场。两岸是保存完好的王府花园、纵横交错的市井民居,与钟楼、鼓楼遥相呼应。当你踏上长堤,波光溶溶的碧水,婉约披拂的垂柳,环回宛曲的栏杆,花木葱茂的中央小岛,尽收眼底。海中有小艇可划,岸旁有露椅可坐,游泳池中红绿相间,别有情趣。东部银锭桥横跨湖上,站立桥头可饱览西山秀色,故有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的美称。

今日的十刹海,已今非昔比,过去那些院墙墙皮剥落、门楼低矮的小院已经不多了。如今,什刹海周围的四合院豪宅越来越多,前海北沿约有三四家,西海北沿有七家,后海北沿的鸦儿胡同、西海南沿一带,也都分布着一些仿古大院。这些四合院通常重门深锁,周围居民难得看到院主人的真面目。

我前面就有一座新宅落成,一扇紧闭的朱红大门,修缮一新的大门前放置着两尊石狮,门头是考究的仿古式装饰,高高的灰墙内一棵棵古树郁郁葱葱,庭院显得异常奢华和神秘。旁边的居民告诉我说:“这就是一座装饰一新的四合院,此前院内居住着多户居民,环境较差,现在由私人购买下来,里面居住着一户人家,原先的居户都搬迁出去了。”

站在河边向周围望去,沿海边处处酒吧,原来大牌楼上雕着的“荷花市场”四个金字已经斑驳。

这里每到傍晚时分,几十家酒吧沿着岸边一溜儿排开,生意十分红火。自三年前后海出现第一家酒吧后,已有六七十家酒吧在这里“安营扎寨。经营酒吧者都不是什刹海边的居民,他们通过租用当地的四合院、民房,重新装饰后便开张营业。一个溜弯儿的居民告诉我。

这些民房四合院的租金十分昂贵,有的每月竟高达上万元。为赚取租金,当地居民纷纷迁到别处居住,将房屋空出来用以出租,使这一地区的人员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在什刹海边居住了30多年的居民对我说:他的邻居约有8成都先后通过房屋自然置换方式搬迁到了别处。据我了解,仅前海北沿地区,登记在册的总人数原为258户、630人,但现在常住人口只有138户、356人。

一个当地的管理人员对我说:目前什刹海地区开张的酒吧已有50家之多,用不了多久,什刹海将被彻底包围在一片灯红酒绿之中。据什刹海研究会介绍:什刹海地区已知的庙宇多达160余座,不排除还有重大历史文化发现的可能。后海地区的“老北京”正在纷纷外迁,而将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转让、出租给酒吧或者卖给一些资金雄厚的外来者。但是,原有的老北京风情也可能随之逐渐消失。

在我闲逛间,“胡同游”的三轮车不时从我身边擦过,有时也对我投来一个探寻的目光,但我任这目光从我眼前滑过。临近荷花市场后门,几个老外正欲往三轮车上坐,其中还有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在拉车,这个老人刚才已和我擦肩而过,也只有他是一个人,其他拉车的大都是成帮成队的。

我正在暗暗为老人能够有了生意而高兴,却忽然从斜刺里冲出一个身高膀大的拉车人,大声呵斥着已拉上客人的两个车伕,其中就有这个老人。意思是他们是流动车伕,这个地盘是他们的,抢了他们这里的生意。那个老人很无奈的怏怏而去,那几个老外看到此番情景,谁的车也不坐,径自徒步前行。

我尾随着这个壮汉来到一个被红砖墙围起的空地处,这里有几十辆三轮车,车伕们三一群,两一伙的围在一起吃着饭。他们吃得很简单,一个掉了瓷的饭盆里盛着菜,要供四个人吃。那个壮汉加入到另一个圈里,那儿的饭盆里盛有几大块熟肉。一个没有商标的酒瓶子里还有半瓶白酒,酒的作用使那个壮汉和同伙的脸上红的发紫。

我试探的问其他车伕才知道,这里也有车霸,由他们负责照护他手下的地面,谁也不许进入他们这个地面拉活儿,当然,必要的保护费是要收取的。这种事情在京城的各个自由经济的商户圈里其实已经很是普遍。无论是外地来京的务工人员,还是来京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他们一方面要受到来自于工商、城管、公安的管理,一方面还要受到这些霸道的团伙欺诈。据这个车伕介绍,近年来,伴随着“胡同游”日渐升温,并由于办“胡同游”的门槛过低,什刹海地区从事“胡同游”的三轮车已经增长到1000多辆。并且90%以上的三轮车伕都是流动人口(外地来京的务工人员)。这些三轮车伕鱼龙混杂,对有些不接受他们乱要价的外来游客大打出手,很难相信他们能够给游客一个满意的服务。 2008年的北京将呈现怎样的人文奥运面貌,无疑是个巨大的悬念。

另一个是硬件悬念。为迎接奥运,近些年北京市每年都有2000亿元的建设资金投入,如此大的建设规模为当今世界城市罕见,这意味着到2008年,这个城市可能形成其难以逆转的形象,但实践证明,持续数十年之久的在老城上面建新城的发展模式,已使北京市的中心区不堪重负。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在偏重于发展市中心区的战略指导下,北京的房屋建筑过度集中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目前城区内每百平方米土地面积中的房屋面积为108.69平方米,远远超过近郊区的18.48平方米和远郊区的0.93平方米。

目前北京城市化地区人口密度已是纽约的1.7倍,高达每平方公里14694人,而伦敦只有4554人,巴黎为8071人。从这一指标来看,北京与世界一流城市的差距是明显的。另外,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在市区周围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区,因常年超量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并引发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土壤汞含量为例,由于工业及地下水污染,北京三环路之内土壤的汞含量已是正常标准的2.8倍,市区有的地方土壤汞含量已接近正常标准的7倍。

这些情况都表明,在北京旧城范围内必须实现建筑与人口密度的零增长了,各项建设已不能再集中在以旧城区为中心的一个点上了。如果城市发展仍是“拆”字当头,继续将旧城区内的四合院平房变成楼房——且不谈尚存不多的胡同、四合院已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日益稀缺的宝贵遗产——那就无法避免在毁掉老北京的同时,将新北京也毁掉了。是北京这个曾经拥有辉煌建筑成就的城市,仍处在保护与改造的夹缝之中,旧城内普遍存在着的房屋危破状况与旧城巨大的文化价值共存,对这一矛盾的化解,各方认识依然千差万别,理论与实践的准备尚不充分,而推土机却时不我待了。

听说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现什刹海明清盛景。此次工程中,什刹海地区依然是改造重点,占了15条。后海西、南、北沿,前海东、南、西、北沿,西海东、南、西、北沿,大、小金丝胡同,北官房胡同,水章胡同,八步口胡同等什刹海主要道路和胡同游必经路线都将进行改造。到那时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迫强拆。

千重万叠的矛盾仍在交织,推土机已经开动。

2008年的北京留给我们的巨大悬念仍在期待之中。

-完-

于:北京香山小屋

大纪元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周良洛落马 或成揭开北京官场贪污突破口
国际社会对美中贸易争端反应不同
一张停车罚单 中国侨民与意警察起冲突
信访如同虚设 王建平多年上访未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