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车动态稳定系统!

标签:

【大纪元6月27日讯】 (AUTONET记者:卢佛青 报导) 一场无情的车祸,又夺走了许多条人命,再度让更多家庭破碎,不过大客车事故造成的悲剧,背后所代表的绝对不只是车辆是否正常维修与否,或是驾驶习惯所导致这样的简单….

一幕幕令人鼻酸的画面,再度于每天泛滥的新闻画面中重复播放,在台湾这类“人祸”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上演,而且似乎间隔愈来愈短,大家都急着要找出凶手,但是我认为凶手其实不只有哪一个驾驶或是哪一组维修人员,应该检讨的还有很多很多….

上一次出现大客车山区翻覆意外,同样造成相当惨重的悲剧,而且还有一起是因为大陆观光客导致更大的国际媒体关注,不过数十年来的产业政策,我相信才是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下,让这类惨剧不断重复上演的主因之一,只不过政策讨论好像离人民太远,专业问题本来又吸引不到眼球,数十年的共犯结构与不正确的产业政策所导致的影响,才是抽丝剥茧之后的真正导因,但因为政经共犯结构无法改善,这已经不是谁执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非专业领导专业下的后果…

因为鼓励国内的相关产业发展,所以数十年来台湾政府有所谓的保护政策,当然整车进口无论是小客车或是大客车都一样,必须赋予高关税,当初的立意是希望提升国内产业发展与升级,不过数十年下来,我们不仅没有可以站上国际舞台的自小客品牌,而且在台湾境内乘客要可以获得真正安全的保障,似乎也是缘木求鱼,我真的还比较怀念过去台汽时期整车进口的美国制灰狗巴士…

在主要汽车工业国家,大客车底盘与车身的安全标准严格制订与执行与否,已经成为保护乘客与提升交通安全的重要项目之一,以欧洲为例,他们可能不是很重视大客车上面,到底要不要有个人视听系统或是747飞机座椅,他们更关心的是客车在道路上行驶的安全性,就像我们常常报导的NCAP小客车撞击测试与安全评等一样,大客车也具备同样权威的安全检视标准与认证,像是M-BENZ来说,从整体车身结构与底盘的安全性,到率先导入ABS+EBD整合刹车系统,乃至于前几年就已经列为标准配备的ESP动态车身稳定系统,还有原厂不断进行的动态安全甚至翻覆测试,都一直不断已在探索如何让大客车更为安全,当然这也包括了台湾相当流行的双层巴士在内。

但有趣的是,就像上世纪末向一把火点燃而延烧的自小客配备风潮一样,我们看到台湾的游览车大客车,双层车开始比传统单层巴士受到青睐,车上的配备也全面导向豪华一样,看是要具备与客机头等舱一样的电动调整按摩椅也好,还是个人影音娱乐系统也好,说实在的,当然是在本地的车电应用领域提供相当正面的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供应环境,不过也因此让商业运作所必须考量的成本因素,开始在看不到的安全领域被稀释….

此外,整车进口所被课关税,随随便便就可以让一辆最阳春的整车进口大客车,到岸成本就可能突破千万台币大关,对于以机动性与服务为主要诉求的运输业来说当然划不来,但是主管单位却从来不参酌全球各地对于大客车的规范,现在在台湾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下,在我看来以促进观光为主要用途的大客车,根本就应该与公务用车一样,比照免税待遇,而不是因为其商业用途持续课以高关税,因为整车进口至少可以受到原厂安全设计的基本保障,但是我相信到了选举期间,不仅大家一定会忘记要关心这个议题,而相关管理与研究单位,其实也不见得想要从事这种既吃力又不讨好,加上平常没事又不会被媒体关注的麻烦事,所以悲剧的上演只是频率与发生时间的问题…

上一次大车祸,相关管理单位就究因为车龄太高,不过我却觉得30年前就整车进口营运的灰狗巴士“国光号”,至今可能还是台湾路上最安全的大客车之一,保养完善与否、车龄新旧与否,其实并不见得是大客车是否能够安全营运的主要原因,因为从底盘进口到港开始,包括中间的车身打造程序,以及最重要的管理单位的规范与实行,才是保护乘客安全的最重要关键!

我们的社会,已经习惯在媒体环境下,以最快速的方式当全民侦探,却忘记了尊重专业这最原始的义理,而这个从来就阴魂不散的健忘症,只会让我们生活周遭的悲剧,在时间的冲刷下成为统计数据的一部分…

──转载自《汽车日报网站》(http://www.autonet.com.tw)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有失控之虞 戴姆勒克莱斯勒回收Smart ForTwo
德国回收迷你汽车
中国汽车视墨西哥为跳板抢攻北美市场
中国制轮胎有瑕疵  美国政府要求进口商回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