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要求各地克服土地粗放使用和浪费

标签:

【大纪元1月12日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采访报导)中国国务院最近下发《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克服土地浪费现象,改变对土地的粗放使用方式、增加土地的使用效率。

国务院的通知不光讲了节约用地问题,也讲了集约用地的问题。所谓集约用地,就是改善土地的经营管理,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率,以克服土地的粗放使用或闲置。

几年来,为了守住18亿亩耕地这个红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禁止非法占用耕地的政策措施。这次下发的《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核心内容是关于土地的使用方式和效益,这和对耕地的非法占用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已经被占用的耕地都有一个使用方式和效益问题,而科学使用土地、使土地产生最大效益,也将缓解占用耕地的压力。

旅美学者谢选骏表示,中国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否会得到执行值得怀疑—

谢选骏:“这个通知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说明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了,所以现在想加以控制。但这个不大容易做到,执行起来实际上是一纸空文。因为没有机构去执行,他集约也好,节约也好,谁来监督和执行这个通知呢?”

这位学者批评中国包括土地使用在内的一些经济活动和建设项目缺乏统筹规划的现象—

谢选骏:“我以前住在北京的时候,看见他们每个月都在挖马路,今天挖了装电线,明天挖了装电话线,后天挖了装煤气管道,再后天又挖一次。像日本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都是一次性设计就把全部都铺好了,几十年都不用动了。

中国就不行,中国是外行领导内行。而且每挖一次路可以收回扣,一动工就可以贪污捞钱了。一次弄不好,明天再弄,又可以弄一大笔钱贪污。没有办法,没有人对这个国家负责,谁负责呀?当几年官拍拍屁股就走人。

所以,还不如以前皇帝的时候,至少皇帝把国家看成是 ‘家天下’,当成家产,希望传给子孙的时候,家产变得好一点。现在的领导人也不能传给子孙,他就干个5年、10年,了不起15年。”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表示,他赞成节约、集约用地精神,但是,只有首先明确产权,让每块土地都有自己的主人,才能有效地作到对土地的节约、集约使用—

孙文广:“当然他要节约,提倡一下。不是说一点作用没有,但是土地要真正能够有效利用、不要浪费的话,那就需要给土地找到主人,就是说要从制度上来解决问题。如果土地属于私人,那就要按市场行情来决定价格。决定的时候可以通过竞争,找到最适合它的、发挥作用的用户和价钱。买地的时候,就要注意该多买一点就多买一点。

如果土地没有主人,而是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农民不知道将来土地会涨到多大程度,就会把土地很便宜地卖给开发商。这样的话,有些开发商就可能会用比较低的价格买到土地,那他就不大知道什么叫节约,他就会挥霍或者胡乱开一个什么东西。这种现象是很多的,因为土地便宜,土地没有主人。”

在被问到中国一旦实行土地私有化,会不会使贫富差距更加拉大的时候,孙教授的回答是“不见得”—

孙文广:“不一定,因为土地兼并以后,集中经营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就会使劳动力积极流动,现在家有3亩薄地,他就会在农村呆着,还可以糊口。如果可以自由流动之后,人就可以到城市里面去务工、经商,就能充分发挥效率,社会的、劳动的效率会提高。社会的产值更大的时候,大家可能分到的就多一些。

是不是会产生一些人的土地被抢走了,会穷的更穷?这从整个来讲,穷的就会找出路,会干别的产业,去当工人。另外,由于市场的作用,土地的价钱就会找到比较准确一点,就是到底是多少。共产理论认为,土地公有了以后弊端少,这是不对的。”

学者谢选骏指出,中国各地不加节制的开发不仅导致耕地紧缺,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谢选骏:“前几天我看一个全球的卫星云图,整个中国那一片是枯黄色,北边的蒙古的颜色都比中国绿。蒙古有点淡绿色,中国整个是一个枯黄色。沙尘暴和土地过分开发显然是有关系的。

而且,现在中国的耕地只有世界的几分之一,城市化直接侵蚀的就是中国最好的一些耕地,就是在城市周围的最肥沃的一些耕地。中国的生态危机很严重。有个环保的官员叫潘岳的,他好像并不得势,还屡遭打压。所以,通常看中国的环保前景不容乐观。”(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21世纪再生能源大挑战(上)
21世纪再生能源大挑战(下)
伟华:对中国爆发农民土地产权革命的原因分析与结果预测
中国25000名官员被审计调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