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一甲子不凋零的“野玫瑰”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10月13日讯】(大纪元记者秦川剑桥市报导)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魏朝勇教授10月6日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以四十年代轰动一时的陈铨先生的剧作“野玫瑰”为例,分析民国时期“战国策”派文学作品的特点,对民族主义的认识以及其现今社会意义。

战国策派是1940年,因林同济、陈铨、雷海宗、沈从文及贺麟等人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的。他们的创作宗旨如同“战国策”第2期所称,“本社同仁,鉴于国势危殆,非提倡及研讨战国时代之大政治无以自存自强”,“抱定非红非白,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之旨”,“此中一切政治及其它文艺哲学作品,要不离此旨”。

“野玫瑰”一剧即是基于这样的创作宗旨的艺术产物,亲情及爱情退位于民族矛盾,身为汉奸的丈夫的最大对手是自己当国民党间谍的妻子,而妻子帮助的却是被日本人追捕的共产党人。此剧在当时轰动一时,许多国共两党的要员都观看了该剧,此剧还获得了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年度学术奖三等奖。

“野玫瑰”虽然得奖,但是因为反映了当时国共两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身为文人的陈铨也因而被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受到左翼文人的猛烈批判,“糖衣毒药”“炮制汉奸理论”等大帽子不期而至,一直压在他身上,甚至到他去世以后。

陈铨国学深厚,兼精英、德文学及哲学,曾赴美、德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及清华大学任教,49年以前著作甚丰,包括多种文学评论、小说、剧本等。然而,49年以后,陈铨基本上从艺术界及文学界消失了。57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南京大学外文系资料室管理图书。

在蔡登山先生所写“被遗忘的陈铨”一文中,这样描述了这位曾对文艺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学者最后的日子,“文革期间,六十多岁的陈铨,天还没亮就要拖着有严重哮喘病的身体,去打扫楼道的所有厕所,冬天里还要扫除楼前的积雪,然后再到学校准时上班,那时的上班,也就是无休止的政治学习或思想检查。人们在陈铨的胸前挂上黑牌,终日不准拿下,这给老弱病残的身体带来致命的打击。1969年1月31日,一个寒冷的冬日,陈铨这位尼采学说的中国门徒,终于支撑不住,颓然倒下,走完他六十六年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

陈铨就这样凄凉地离开了,即便今天,在大陆深入研究陈铨的思想及文学作品亦需承受相当的压力,然而,即便历经涂炭、尘封,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当今天人们重温陈铨的著作时,他深邃的思想依旧激发人们对现实问题更理性的思考。他的才华也在海内外一直被一些慧眼独具的人们珍爱,据王德威教授讲,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赵如兰女士曾经以“野玫瑰”中的对白,作为哈佛大学中文课的教材。◇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夏女士:《升起的莲》让我留下了眼泪
大陆作家齐聚台湾  自由广场朗悲歌
世界民谣(16)野玫瑰
英国名记者:我见证六四天安门大屠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