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大佬“逼宫” 希拉里誓不言退

人气 2

【大纪元3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吴伟林综合报导)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目前不仅在代表席位方面落后党内对手贝拉克‧奥巴马,而且民调方面也再显颓势。为了避免进一步发生民主党内部缠斗,被共和党笃定的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马侃)渔翁得利,民主党党内大佬们开始喊话,呼吁希拉里退出竞选。不过,希拉里随后表示,将誓战到底。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统计,奥巴马迄今已获1625个代表席位,希拉里获得1486人,落后奥巴马139席。
  
在民调方面,盖洛普最新的民调显示,奥巴马以50对42领先希拉里。这是自一月以来,奥巴马领先幅度最大的一次。
  
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台(NBC)也有调查显示,如果将来大选,由奥巴马代表民主党,他可望以2个百分点小赢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假使由希拉里代表民主党,她可能输给麦凯恩2个百分点。
  
针对谁最能够让美国团结的问题,有六成选民认为是奥巴马,麦凯恩得到五成八的支持,只有四成六的人认为希拉里有能力团结国家。
  
目前民主党都很担心,奥巴马与希拉里之间激烈的竞争及口水战恐怕会让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从中渔利,甚至可能造成民主党内的分裂,民主党资深参议员帕特里克‧莱希等大佬公开发话,希望希拉里退出竞选。


民主党党内大佬帕特里克‧莱希(Patrick Leahy)。(Chip Somodevilla/Getty Images)

忧心内耗 大佬劝退希拉里
  
美国民主党下个月将在宾州进行最后一个大州的总统初选,目前奥巴马不但领先,而且还意外获得宾州参议员鲍勃‧凯塞(Bob Casey)的支持。这使得奥巴马可望因此赢得当地天主教友及白人上班族的选票,让他的竞选声势更上一层楼。

反观希拉里,她不但落后,同时还遭到党内重量级人士喊话劝退。民主党内重量级人士、参院司法委员会主席、佛蒙特州民主党议员帕特里克‧莱希(Patrick Leahy)28日公开呼吁希拉里,为了党内团结,退出竞选。
  
莱希表示,欧巴马获得的支持难以超越。“希拉里有绝对的权利参选,但是却没有一个好理由继续竞选。”莱希是民主党内第一位公开劝退希拉里的参议员,而后康乃狄克州参议员克里斯‧多德(Chris Dodd)也跟进,发表类似的劝退声明。
  
民主党其他“大佬”也对希奥之争感到担忧,只不过很少人公开要求一方退出。
  
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霍华德‧迪恩28日表示,希奥之争如今变得更像是个人恩仇,他说,“人们不能期望,民主党人自相诋毁能促进党内基层民主”,为避免民主党党内预选竞争给共和党人和媒体评论者留下口实,希奥双方支持者应少说对方坏话。


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Hillary Clinton)28日在印第安纳州备战。(Scott Olson/Getty Images)

希拉里承压 誓不言退
  
在莱希发表劝退声明数小时后,正在印第安纳州开展竞选活动的希拉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反驳莱希,拒绝退出,并表示“有几百万个理由继续竞选、奋战到底。”
  
她说:“我有太多太多理由可以继续这场竞选,比如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和北卡罗来纳等州的民众尚未参加预选。这是场非常接近的竞选,我坚信,每个人都需要发表声音,投出选票。”
  
尽管目前在这场预选中,希拉里已落入下风,但她在过去几天竞选中不停地为支持者打气,并表示了打持久战的决心,“我期待今后几个月的激烈竞选。”
  
不过,外界认为,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决胜关键已掌握于“超级代表”手中。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或译为马侃)27日在盐湖城备战大选。(Danny La/Getty Images)

大佬担心并非多余
  
民主党“大佬”的担心并非多余,希奥双方在竞选中不断曝出负面新闻。牧师过激言论事件让奥巴马一度手忙脚乱,而奥巴马一方也抓住希拉里竞选演说中的“口误”频频出击。
  
前几日,希拉里夸大她当年波斯尼亚的访问经历,为“吹牛”付出了代价。美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26日联合公布的民调显示,她的支持度下滑了8个百分点,掉到新低,只剩37%。奥巴马的支持度也降了2个百分点,不过依然比希拉里高了12个百分点。
  
反观共和党方面,自阿肯色州前州长迈克‧赫卡比3月4日宣布退出后,麦凯恩已成共和党唯一竞选人。就在希奥两人为党内预选拼尽全力时,麦凯恩已开始为全国竞选蓄力。
  
他最近在新墨西哥州投放一则瞄准全国竞选的广告。广告中播出了他在越南战争中受囚禁的画面,称麦凯恩为“美国人等待许久的美国总统”。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杨爱伦代表纽约州众议院邀请马英九访问
台湾中选会公告  马萧当选第12任总统副总统
美民主党初选内斗相争利共和党?
费城华埠成立奥巴马促选办公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