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华扬史威灵飞机公司成立13年 营运多舛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淑芳台北八日电)1995年成立的华扬史威灵飞机公司(SSAC),成立之初被视为台湾航太工业发展新契机,也有外交考量,但飞机研发、生产过程波折不断,公司内部欠缺人和,加上前董事长郭清江争议连连,让政府前后投入逾6亿美元回收无望,经济部疲于奔命地救火,还是徒劳无功。

华扬史威灵公司是由统一集团、庆丰集团、太平洋集团、台翔公司、开发基金、中华开发等公司1994年投资成立的“华扬航太”,在1995年与美国SAI公司各出资50%合组的小型商务飞机制造公司,位于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市。

SSAC成立原因除了台湾想要发展航太工业,也有政治考量。

当年台湾向美国购买F-16战机,取得价值数亿美元的工业合作额度,经当时时任美国联邦参议员洛克斐勒引荐促成这项台美合资案;洛克斐勒也是后来促成前总统李登辉成功访美的要角之一。

SSAC成立初期,航太工业景气欠佳,SSAC原定1998年开始生产第一架飞机,但过程中出现设计错误,进度严重落后,面临其他生产类似飞机的公司强烈竞争,靠着政府不断增资,才得以维持营运。

1999年底,SSAC公司登记由合伙型态转为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股东包括华扬航太、台翔航太、中华开发、耀华玻璃管理委员会(由经济部代管)等。

截至2000年为止,台湾对SSAC的投资金额已从最初的5000万美元,增加到2亿5000万美元。

SSAC研发的小型商务飞机SJ30-2,在小型商务客机机种中,具有航程较远、速度较快、价格较低廉等优势,是全球续航力最长的小飞机。2001年美国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发生后,小型商务飞机的安全与隐私性重受青睐,SJ30-2订单大增至超过300架。

2002年4月,经济部前次长尹启铭以耀华玻璃管理委员会主委身份率队赴美评估,认为SSAC产品仍有竞争力,但经营与管理团队需要重整,随后进行经营权改组,由前汉翔董事长蔡春辉取代前太平洋集团董事长孙道存出任董事长,并延揽曾在美国经营小飞机公司致富的台裔华人陈磊出任执行长(CEO)。

2004年SSAC再度要求政府增资,行政院指派当时的公共工程会委员会副主委郭清江率五人小组赴美进行公司整体状况评估,在郭清江建议下,行政院再度增资1.6亿美元。

2005年年初,郭清江接任SSAC董事长,同年10月SJ30-2终于取得美国联邦航空署(FAA)颁发的型别认证(TC),可以进入量产阶段。不过,SSAC资金实在“烧”得太快,加上郭清江解除陈磊职务,两人关系紧张,公司内部传言纷纷,黑函不断。

2006年2月,耀管会主委、时任经济部次长的陈瑞隆率队赴美,评估后认为航空业属回收期长、风险高产业,政府投资金额、比例已经太高,不宜继续投资,应寻求策略性投资人;随即委托美国Wachovia投资银行代为接洽投资人。

2006年8月,SJ30-2量产的第一架飞机就发生机翼装歪的状况,量产时程延误,公司面临经营危机。经济部紧急派汉翔团队等专家前往补救,也承诺追究郭清江之责。

2007年7月,经济部撤换郭清江,改由汉翔总经理罗正方兼任SSAC董事长。郭清江任内争议极大,除了他经常以总统陈水扁人马自居,大量撤换一级主管、一面裁员又一面增聘员工的行事风格惹人非议,他在职的两年5个月期间,SSAC烧掉2.8亿美元,公司市值大减。 

截至今年3月止,政府前后投入SSAC的6.19亿美元资本全数用罄,公司还积欠应付账款9918万美元(其中包括由耀管会、国发基金贷款的8618万美元)。

在此同时,SSAC寻觅策略性投资人并不顺利,多次功亏一篑,直至今年才与阿拉伯联合大公国EIDC创投公司签署合并协议,由EIDC投资1.5亿美元取得80%股权,分期偿还耀管会融资。

这项合并案正由美国投审会审核,如果审查通过后,台湾决定不依约执行,将面临违约诉讼赔偿。

由于正值政府交接时期,经济部已承诺会把最后决策留给新政府决定,不会赶在5月20日前处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