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吉斯重创缅甸满月 专题报导之一

人气 14
标签:

【大纪元6月3日报导】栖身之所与谋生工具尽失 灾民自力求援(中央社仰光三日专电)“请不要忘记我们的村子。”救援物资五月底送到村子的隔天,索明站在伯格雷镇的码头上,对来自国外的义工提出恳求。

热带气旋纳吉斯于五月二日傍晚在缅甸南部登陆之前,索明的村子有七百多人,两百多条牛,风灾过后,村里只剩六十几人,以及两间勉强还有支架的茅屋,挂着全村唯一看得见的援助物资:蓝色塑胶布。

纳吉斯来袭那天,三十一岁的索明正巧和家人在仰光,一夕之间,村子里老家的所有财产被洪水卷走,两百多名亲戚丧生,幸存的村人逃到伯格雷镇求生。索明担心土地被政府收归国有,灾后三星期,他把村民一个个叫回去,守护自己的家园。

索明的父亲说,他另一个儿子那天被河水冲走,已找不到尸骨。他说:“风灾一个月了,要请和尚来到村子诵经。”

救援物资从仰光走陆路到西南方的伯格雷镇,距离不过一百三十公里,却至少要花六到九个小时,以渡轮运送要十二个小时,之后还要换搭机动渔船,才能深入伊洛瓦底三角洲发送物资。

五月底那一天,国外赈灾人员坐船四个小时,从伯格雷镇到达索明的村子,成为第一个到达当地的外国救援团体。

至于其他的村落,虽然路程较近,但河道狭窄,渔船只能利用涨潮时进入,退潮以前就得驶离。

这些村落大都与首都距离遥远,灾情又不如再往西边的拉布达和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小岛,缅甸政府也不愿敞开大门让国际救援组织进入,因此在风灾过后的一整个月,他们所得到的援助十分有限。

不少村落被狂风扫平、被大水冲倒,旷野上只剩下茅屋的竹子支架,逃出去的村民更得不到什么支援。索明的村子,缅甸政府曾派人来过,一个家庭给了两杯米,其他恢复生产所需的工具,村民只能自己设法。

村民指着高两公尺多的树木告诉救援人员,当时洪水淹进村子,冲倒仓库、冲垮砖造的学校、冲走村民的房屋。

一个村民从赈灾人员手中接过救援物资时,四周民众突然一阵骚动。他们说,这人以前是老板,现在也得伸手接受别人的救援。

灾后一个月,河流或小河道两旁可见歪斜的茅屋,或铺上蓝色塑胶棚,再覆盖几片椰子叶当屋顶。旷野上,有不少已经消失的村落,一个个遗留的茅屋底座告诉外人,这曾是一个个家园。

索明指着仰光河支流河岸的一处旷野对救援人员说:“这里原本有四百多个居民,现在全都不见了。”

越靠近热带气旋直接袭击、越空旷的地方,灾情越严重,救援人员航行在河上,仍不时可见零星白骨或尸体被遗忘在岸边。

一个仰光的救援义工说:“活着的人都没得吃了,哪有力气管得了这些尸体。”

缅甸当地人盛传,风灾过后,河上满布尸体,军政府掌权将领被问起怎么处理尸体时,只丢下一句:“让鱼吃掉吧。”

一位缅甸的僧侣远赴出海口诵经,发现风灾一个月后,河上的尸体腐烂肢解,随着家具、垃圾一起堆积在那里,胆子较大的村民跑到出海口,回收这些已经没有主人的家具。

究竟死了多少人?缅甸政府官方公布的数字是,死亡与失踪人数超过十三万人,但当地农民估计死亡人数可能高达三十万。缅甸有五千七百多万人口。

光是在拉布达,据报就有八万人在这场缅甸史上最严重的风灾中丧生,伯格雷的死亡人数约一万人。

伯格雷镇上堆积不少国际救援物资,但因军政府层层管制,或者官员索取贿赂,索明村落这类得不到官方援助的例子太多,村民即使向当地政府报告灾情,所得的援助仍十分有限,甚至不被理睬。

另一个因素是,许多村落的居民在风灾过后到外地求助,而如果整个村落看来空无一人,当局也就不会发放物资。

像索明这样隔了两、三个星期才回到家园的村民,只能自己设法联系愿意提供救援的团体,请本地善心人士开着机动渔船,载运物资深入自己的家园。

此时,村民们的处境,就像伯格雷镇上灾后出现的诗歌所言:“纳吉斯来一晚,人们一辈子的痛;尸体成山,学校冲垮,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道该去哪里,未来犹如死路,同情我们的人们,能否帮帮忙?”

纳吉斯造成海水倒灌,重创灾区的部分土地因浸泡盐水而咸化,复耕还得等待。有些农民尝试种稻,但许多家庭的耕耘机不堪使用或遭洪水卷走,水牛也在风灾中死亡,靠着双手耕种的作物,等到收成也已经是四到五个月之后的事。

缅甸南部三角洲的灾民想要回到以往自己自足的生活,估计至少半年,由于救灾速度牛步化,重建家园之路恐怕更是遥远。

相关新闻
缅甸公布死亡数 鸡只水牛未含民众伤亡数
潘基文抵达缅甸 主持国际救灾研讨会
四川赈灾 台湾世界展望会街头募款
潘基文主持捐助缅甸会议  呼吁挽救灾民生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