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袁道和尚

font print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五代末北宋初时,益州(今四川一带)有位俗名袁道的高僧,他出家后的法名却没有流传下来。据说袁道少年家贫,却很聪明,南唐时有一年他上南唐京都金陵赶考,却不料误了考期。后来,有人强约他游览江宁西池,他推脱不得只好去了。在西池游览时袁道遇见一位和尚给他看一个大瓮,他往里一看,瓮里人马往来,楼台参差,就是一个巨大的空间,袁道不假思索的就进去了。进去后,袁道在瓮中世界里生活了几十年,经历了一番荣辱兴衰,出来一看,人间这儿只过去了很短的时间。袁道当即放弃了对科举功名的兴趣,决心修炼。和尚见他动了修炼的念头,也就随即消失不见了。

第二天,袁道就离开京都而西归了。他到了益州,在大慈寺出家。他对佛法的领悟与心性都很高,对自己修炼要求的很严格,只穿一件衲衣,每顿只吃一碗饭,全寺庙里的和尚都推崇尊敬他,跟他学佛法者云集。后来镇守益州的北宋尚书张咏(公元944—1014年),对袁道和尚很钦佩,经常来拜见。有关袁道的事迹故事很多,这里只说两个。

有一次,开元寺的惠明和尚告诉袁道和尚说:我寺想翻修钟楼,再建造一座佛殿,如果能得到大师的一句话,那么,化缘就容易多了,佛殿和钟楼的翻建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完成。

袁道说:我不是造孽作恶之人,你为什么要我干这个事?

惠明和尚说:建造佛殿钟楼是打开大福大善的大门,大师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了?

袁道说:佛殿、钟楼是佛要的呢,还是你自己想要造的呢?佛没有缘故求你为他修,这是你自己要这样建造的。如今的佛殿宫阙,直上云霄的楼阁,用万木建造的大殿,回廊四通八达,楼台亭榭,彼此相连,万瓦鳞鳞,门窗金碧辉煌,就是世上的王爷公爵大人居住的房屋也不能与之相比啊。你的身子有一席之地就足够了。如今,在城乡的草野之间,穷苦的老百姓无立锥之地,有的租房住,有的住小茅屋,也足以安身了。你想要把天下的钱财全部都归你吗?

惠明和尚说:是他们自己乐于施舍的。

袁道说:怎么乐于施舍?你凭空编造出施舍财物就得福,否则就陷他有罪的话,这是你逼迫人家施舍而取得的。用教义来说,给与了,你就是福;不给与,你又有什么罪名可以加给人呢。

惠明和尚说:佛说喜欢施舍又怎么解释呢?

袁道说:我是空门,不耕种土地,不植桑养蚕,没有什么可以养活自己。我默默的行善道,人家见了说好,就说给我衣服穿,这就是所谓的喜欢施舍。施舍不求报答;不祈求得到福享,这是自然的施舍。

惠明和尚说:大师说佛殿坏了而不修理,这哪里是我们佛家的主张呢?

袁道和尚回答说:你所说的是外在的,我所说的是内在的。从前我们的圣人教育后人,使他们剃去头发,穿起粗布衣服,一顿饭吃饱就行,用一张小榻去掉他们的欲念。使他们性情不乱了,就进入空寂无念的境地。你以贪得无厌的欲求,侵凌剥削百姓,今天,你居住在高堂大厦,吃的是油炸的上等食品,穿的是绫罗绸缎的艳服,又追求自己更富有,而不知百姓的贫困,这那里是我佛的本意呢?你应该进入幽暗的地狱,永远去当下等鬼。说完,就叱责他。

惠明和尚则给袁道行礼,袁道又用手杖打他,说:醒未醒啊?

惠明和尚说:我这身子将从沉醉之中解脱出来了。说完,施礼就走了。

又有一次,庙里有个和尚烧炼手指(这是古代的一种苦行方式),有人报告了袁道和尚。袁道对他说:你为什么自己伤残抛弃父母给的身体呢?

和尚说:以火烧手指供佛这应当获得无比的善报,大师反而拒绝这种做法,然而,教义经典中确确实实记载过这种事情。

袁道和尚说:佛割断肢体,是说在人的本性中具有六恶,人的肢体尚且可以截断,难道本性中的恶不能割断吗?这是我佛的好的比喻。至于古代有燃灯佛,那就是点燃的心灯啊,心若自明,可以照亮到没有光明的地方。啊,我佛是大智慧的,大慈悲的,大聪明的。你在炼烧手指的时候,你的脸好像死灰一样,痛苦万状,佛见到你的样子是会忧愁悲哀的,又怎么能得到欢乐呢?你怎么愚傻到这样的地步!

烧炼手指的和尚于是说:我明白了!不再燃炼手指了。

一天,袁道和尚在洗澡的时候,他忽然敲鼓召集众僧人,对他们说:我要去世了,同你们告别。接着他又讲了许多他对佛法的领悟,还作了一首诗留给常来拜见的张尚书,诗写道:

来自无中来,去自我中去。
总是恁地去,莫要错却路。
爱民民皆慕,慎别增福佑。
若能行此路,共君一处住。
写完这首诗,把笔扔到地上,他盘起双脚,端端正正的坐着圆寂了。

(资料来源:《青琐高议》)

转载 正见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7/1/53582.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释昙荣,俗姓张,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十九岁时成为书生,却对佛法修炼很感兴趣。不久投入灵裕法师门下。
  • 后来又有一个人来到莲花池边,用手把莲花连根带叶拔起,并且把莲花弄的乱七八糟。僧人却发现池神根本就没有管,没有责备那个人,闷不吭声的。
  • 明朝太祖洪武年间,安东集市上来了个女尼,法名寂性。她来到集市之后,托钵乞食,有时候人们便把残羹剩饭,或刚开始变质的食物倒在她的钵里,她都照单全收,只要填饱肚子就行,对于味道是好是坏,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一概都不作计较。
  • 马尔巴不顾阻拦开始了第三次印度之行,他一路前行,与来藏传法的阿底峡尊者相遇。在谈话中阿底峡尊者告诉马尔巴,他的师父大成就者那诺巴已经圆寂了,现在已经成为非人部众的首领,应该是不会见人的。
  •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住在瞻波城恒伽池边,正好当地僧团里有一位比丘(比丘也就是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僧人之意),他犯了过错,违背了佛教戒律,被其他比丘发觉了,于是大家都起来指责他。
  • 一天傍晚,天色已暗,天空飘着细雨,又有间歇的闪电,释迦牟尼佛依然在室外的空地上以当时佛教中一种名为“经行”的方式修炼着。
  • 一天早上,阿难打算入城乞食。由于时间尚早,阿难就顺道去探访一位婆罗门。见面寒暄后,那个婆罗门就问:你们当中,有没有哪一位僧人的能力,与释迦牟尼佛一样?
  • 在释迦牟尼佛晚年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僧众,跟随他修炼。有一次,大约有二千五百僧众跟随着释迦牟尼佛,住在古印度摩揭陀国首府王舍城中名医耆婆的庵婆罗园里。
  • 释迦牟尼佛晚年时,摩揭陀国的国王,名字叫作阿阇世。这时的摩揭陀国正与北方邻族的跋耆人交恶,阿阇世王常常对他的幕僚表示,跋耆国仗其人口众多,国势日强,对我越来越不顺从,威胁愈来愈大,我应当找个机会,把他们彻底消灭掉。
  •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随着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广泛传播,人们越来越敬仰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们,对佛弟子们的供养也日益丰富。可与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同时代传播的其它几种宗教可就不好受了,因为不是能度人的正教,所以相信的人越来越少,供养也少了,都快要消失了。那几种宗教的信徒日子也不好过了,他们有的就想一些办法来破坏释迦牟尼佛的佛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