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慧:地震记事(续四)

肖雪慧

标签:

【大纪元8月7日讯】(12)盘点地震记忆(上)——制造出来的“救灾叙述”

余震还在继续,灾民离重建家园的路还艰辛漫长,但一切早已回到了原点。

选择性画面和特意导演出来的场面占据了每天的主流媒体。短短两个月,灾民的惨痛遭遇已经越来越淡出于国家的地震记忆,留下的是快速进入、允许境外救援队参与救灾的开放性姿态、媒体开放透明、劫后余生的灾民和中小学生幸存者的感恩……

可是灾区有自己的记忆,这种记忆不认可制造出来的“救灾叙述”。

灾难刚发生,就有人把已经出现的反思声音当杂音,说是人的生命第一,为了救人,搁置一切争议。然而,救人和反思并不冲突。反倒是因为压制了反思,作秀、演戏可以畅行无阻,耽误了生命的救援,许多被压在不合格建筑下的人就死于救援的迟缓。拿离成都很近的新建小学来说吧。教学楼坍塌后,是市民和心急如焚的家长们用双手从废墟中刨孩子。他们小心地一块块搬动和取开压在孩子身上的建筑垃圾,排成四个长队向外传递。他们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抱了许多孩子出来。虽然抱出的孩子多数已经停止呼吸,可毕竟部分孩子因此得救。令人不解的是,成都距都江堰不过一小时车程,政府的救援队却四个多小时之后才到,到时差不多快傍晚了。这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快速进入”吧?到了以后,举措大而无当,救人实效反不如之前几个小时的原始办法,急得被赶出现场的家长们冲着年轻的武警战士拉扯哭喊。其实怨不得家长,也怨不得战士。这些手挽手把家长们跟废墟隔离开的战士们也难过,眼里泪光闪闪却又无可奈何,作为军人,得服从命令。

允许境外救援队进入灾区,国家记忆中同样筛除了很多情节。筛掉的最重要情节是:救人黄金72小时之内死不松口,允许进入是72小时之后,到达灾区就已是100多个小时之后了。然而,地震重灾区多而分散,每个重灾区楼房垮塌无数,每处都有成百上千条生命被压在废墟中亟待救援。但国家救援队仅有250 人,日本是2000人,莫说其他,人数就只是人家的八分之一;各省的救援队则刚建立不久,经验不足,设备落后。面对这种情势,果真把抢救生命放第一位的话,第一时间吁请各国派救援队是必须的。可偏偏在最需要国际援救的时刻一味拒绝,那几天,每天从电视看到政府发言人婉拒外部救援力量进入,实在很窝火。一些拒绝理由则很搞笑,比如对台湾,理由竟是灾区不具备接待条件,好像台湾同胞要来这里公费旅游似的。最终在强大民意敦促下同意部分境外救援队进入灾区,对拯救生命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但在给缺乏时间感的人留下“开明”、“开放”印象上,却大有用处。在媒体的刻意操作下,没有身处灾区的人很容易跟随选择性画面而记住救援破天荒向境外开放了而忽略了至关紧要的时间问题,可是对灾区人,特别对是有亲人因未得及时救援而遇难的家庭来说,救援来得太晚是最惨痛的记忆。

两个多月以来,宣传机器反复告诉人们:地震后媒体是如何的开放透明。然而,要说“开放透明”,也就地震后开头那三五天的事。那些天,不仅相关消息报导及时,还尽力推动了对灾难的反思。不过,这并非得益于政策的“开放透明”,而是媒体在举世震惊的灾难面前突破条条框框,自发履行了媒体的天职。可是主管方很快就回过神、缓过气,一如既往的开始了管制舆论。抛出的几条红线,影响的还主要是纸煤体,当然,敏锐一点的读者也可以觉察到。然而,更细微的管制,非经历者,根本无法想像。细到什么程度?举个统一口径的例子吧:民间捐款袋上的写法必须听命于当局划分阶段的需要。从五月下旬起,“赈灾”二字得改为“重建”,否则打回重写。一书画家协会刚好撞上,将义卖所得交民政机构时,这机构一见捐款封面写有“赈灾”二字:“不行,不行,现在不提‘赈灾’了,应该提‘重建’”。后来还知道,新闻机构也不提“灾民”了,要按统一口径提“受灾群众”。“统一”嗜好如此强烈,如此深入,就连细枝末节处的语词都要统一起来,累不累啊!

在统一了的口径之下,很多灾民的真实心声、社会问责的声音被铺天盖地的歌功颂德声淹没了。千万个家庭中年丧子,这些家庭将是怎样的未来,稍微想想都难过。但这些家长的声音遭遇的是更强的压制。为了压制的需要,大动干戈用上了完全没必要动用的力量。为了配合颂扬的需要,十八般武艺统统用上也嫌少,还有了一项新发明——逼诗。有诗人抱怨:“现在逼诗,差不多跟逼捐一样了。”说这话的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诗人。在不堪承受的“人难”面前,她无心写诗,却被召集去要求非写不可,这令她十分的作难。不过,没心没肺的伪诗人很乐意干这事,不用逼,就迫不及待抛出“纵做鬼也幸福”的歪诗。看到这首歪诗,真希望黑白无常请这位“诗人”去废墟下面实地体验体验给活活渴死、饿死、疼死、绝望而死的孩子们是怎样“幸福”的。

一门心思惦记着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也很积极。5月12日发生地震,中国作协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书就已经于5月21日编好。这不过八九天的时间,压在废墟下的猪坚强都还没来得及逃出生天呢,歌颂抗震救灾的书就赶制出来,提前放了个精神卫星。大约5月底,已经从一位朋友那里见到了书。翻开一看,我这随时处在余震威胁下的准灾民也乐了。至于有哪些作者?还是不说了吧。

(13)盘点地震记忆(下)——震区官场万象拾零

官场积弊之深,人民付出再惨重的牺牲也难以撼动。这是地震之后最令人寒心之处。

震前什么德性,震后依然故我。作秀做假,层层擅长、热中。比如,临时得知有中央大员来,于是赶走深知内情的志愿者,让自家人冒充。玩这套把戏,避免了戳穿假面的尴尬,上下都受用。但地方官员做的有些面子活,最终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成了无用功,青川迎接温家宝总理那次便是。听说温总理要来,县委县府急急忙忙派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必经之路沿途搭建漂亮帐篷,可是温家宝没走这条“必经之路”,而是从水路直接到了木鱼镇。主要官员大失所望。

功夫花在这样的面子活上,必定耽误对救灾来说更紧迫的事情。而有些作秀事情则把某些官员的人性水平暴露无遗——还是青川县:县委李书记拒绝跟遇难孩子家长对话的理由竟然是第二天要接待“心连心演出团”,“没空”!数百家长从早晨坐到晚上,李就是不露面。第二天,家长再去,县府门紧闭,还戒严了。

话说回来,这些原本就是官场常态,地震没震掉丝毫,只是使善良的人们很失望罢了。最可恶的是,有些事借着地震“机遇”变本加厉。

六月开始的灾区重建,启动了新的一轮贪渎。建活动板房,对口援助方按一万元一套的标准将援助款给了当地政府。可某些重灾镇,基层官员一套只拿出 2000元给灾民,要灾民自己要添8000。被忽悠的灾民弄不清楚板房是对口地区援助的,不知道被中间吃掉8千,还以为这两千是本地政府“出血”给的补助呢。这样的中间克扣,并非个别现象。有些地方,这头吃灾民,那头敲对口援助省市竹杠,漫天要价,连建过渡房也可以要出个五六千元一平米的造价,导致外界对灾区的恶感。然而,灾民何辜,他们既缺知情权更无监督权,腐败权力两头通吃,灾民是最终的受害者。

造成地震中数十万人伤亡的巨大“人难”的,主要是不合格建筑。这一点,人们心照不宣。一个月后的6月14日,日本发生里氏7点2级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仅十公里,属更浅源地震,实际烈度跟512地震相同,可伤亡人数却不可同日而语:死亡9人、失踪16人,伤190人。由这个强烈反差呈现的四川地震中豆腐渣建筑杀人事实,使任何巧言令色的辩解都成为笑柄。然而,无数人被豆渣建筑所杀这一悲惨事实却使强拆民房更加肆无忌惮。被看中的地皮,地震前房主还略有讨价还价空间,地震后拆你没商量。理由很堂皇:“危房不安全!”重灾区不用说了,连说不上多大灾情的成都周边县市——比方说仅倒些烟囱、掉些瓦的郫县,也躲不过新一轮强制拆房。而在补偿事宜上,房主更说不起话。无数人的伤亡,竟成了一些基础官员圈地拆房的最方便借口。如此亵渎死者,实在太有特色了。

不合格建筑是主要杀手,而政府渎职,也是死人众多的原因。其实,大量不合格建筑的存在背后就有政府渎职的因素,但除此之外的另一严重渎职是,政府从未提醒地震带上的居民了解自己所面临的危险,从未在帮助居民了解如何应对地震灾难、自救逃生上做任何工作。即使512地震的惨烈程度,也没能使政府在这方面有任何举措。两个多月以来,余震频繁,具破坏性的强烈余震已经不计其数,而且发生七级以上强烈余震这把达摩克里斯剑还悬在整个灾区人民头上,但政府至今没有动作。倒是人们自己,无论认识与否,相互间传布一些地震后如何自救的知识。

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大做而特做。这回的建筑杀手,“豆腐渣校舍”首屈一指。如何隐匿真相,封遇难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口,俨然如工作重心。大量人力物力用在了对付要求调查真相的家长身上。最恶心的是,精心遴选了一批肯昧着良心讲混账话的“专家”帮着推诿责任。6月25日,作为党报的成都日报发文,一个个“专家”轮流出来忽悠、劝戒灾民,有个叫朱介寿的“专家”说“此次地震受灾面积巨大,烈度在8—10度的地区就有3万多平方公里,受灾人口上千万。值得庆幸的是,尽管环境、建筑、经济严重受损,但相对整个受灾人口而言,因灾死亡、失踪的人毕竟还是极少数。特别是成都的都江堰和彭州,与震中只相距20多公里,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曾与死神擦肩而过,在这种情况下幸存下来,更应该理性面对地震灾害,重建美好家园,而不应该沉湎于悲痛,或者怨天尤人。”

这死亡、失踪人数,即使按官方口径,也有近十万。可是在“专家”心目中,十万条生命不过是“极少数”。这也难怪,49年以来,百万千万不是也可以说成“极少数”吗?只不过,这“极少数”一定不包括他们自己!

原本不难查明的真相,被忽悠得越来越混沌,“豆腐渣校舍”已经成为另一个“周老虎”。但忽悠得了一时,忽悠不了一世。真相就在人民心中:腐败利益链、工程招标投标潜规则、建筑过程中的层层回扣……。除这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真相尚未引起充分注意,即:中央政府对教育投入比例太低。实行分税制后,大头中央政府拿走了,可是义务教育负担的大头却落在基层政府。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由县财政负担,中央财政负担不足2%。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对出现大量豆腐渣校舍该负多大责任,这个问题回避得了?其他什么“大局”,火炬传递、运动会……,大得过承载国家未来的义务教育大局?天天讲崛起,然而,一个校舍在地震中塌得最多的国家,没有资格谈崛起;一个对大量校舍坍塌的原因欲盖弥彰的国家更没有资格谈崛起。真要想崛起,先把这些问题理顺,再说不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肖雪慧:我看样板戏进学校
肖雪慧:替本群体代言的人该去压力集团而非人大、政协
黄琦:敦促中共善待民众维权书
肖雪慧:地震记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