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未酬先下台

领导的代价与奖赏:做好主管的第一课(2)

罗伯.高菲(Rob Goffee)、贾瑞斯.琼斯(Gareth Jones)

人气 1
标签:

我们在本书引证了许多领导者的实例,从大型商业公司的资深高阶主管,一直到一些非营利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里层级相对较低的领导者。

你可能已经发现,其中很多领导者如今都已离开原来的工作职位。我们不会忽略这一点,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让这些领导者在壮志未酬前就下台一鞠躬的过程。

最引人瞩目的个案,要算BBC前总裁葛瑞格‧戴克了。戴克把这一段过程写进他那本感性十足的自传里,他描述自己“在短短的三天内,从一个英国最知名媒体公司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变成一个无业游民”。

这个让BBC脱胎换骨,同时对BBC的贡献远大于过去五十年来任何一位领导者的人,竟然在董事会的要求下被迫下台。

事实上,当时戴克必须在自动辞职及被解雇两者之间,做出严峻的抉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加速了戴克的命运产生如此戏剧性的转折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整起事件的梗概。二○○三年五月二十九日,BBC一位记者安德鲁‧纪利刚(Andrew Gilligan)在当时最受欢迎的第四频道广播新闻节目《今日》(Today)中,指控英国政府,尤其是那些与英国首相布莱尔非常亲近的人士,“假造”海珊(Saddam Hussein)在伊拉克拥有大量毁灭性武器的报告。

该事件引爆了BBC和英国政府的正面冲突,BBC因此付出的代价则是撤换董事长,前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经济学家葛芬‧达维斯(Gavyn Davis),以及总裁葛瑞格‧戴克。

在英国成立的特调小组指派赫顿爵士(Lord Hutton)针对整桩事件的相关疑云展开调查并出版〈赫顿调查报告〉(The Hutton Report),以及英国微生物学家、前联合国资深武检官员大卫‧凯利博士(Dr. David Kelly)在事件疑云最关键时刻自杀后,整个事件达到最高潮。

整本〈赫顿调查报告〉几乎是在为政府的罪行开脱,而把这场混乱全归咎于BBC。于是,戴克被迫下台以示负责1。

戴克的辞职,无异对BBC的员工投下一颗空前的震撼弹──他们向来就不是以捍卫全体的福祉或对管理阶层的爱戴而闻名。

但是一听到戴克辞职的消息,数千名员工涌上街头,不只在伦敦,也涌上英国其他各大政商中心,以及威尔斯、苏格兰和北爱尔兰首府。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前总经理兼执行长贺伯特‧施洛塞尔(Herbert Schlosser)表示:“我在网路上看到BBC员工上街游行支持他们的总裁。这在西方世界可说是史上头一遭。”

个中原因,部分是因为员工受到戴克针对他个人的去职,向员工所发布的电子邮件的刺激。这封电子邮件的全文我们登载如下。

这封信证明了戴克对BBC这个机构,与其全体员工既怀有深厚的情感,也保有强烈的理性在。

这是我这辈子最难以下笔的一封电子邮件。再过几分钟,我即将对外界宣布卸下这个已经担任四年的总裁一职。

我实在不愿离开各位,我也会非常非常想念这里的每一个人。无奈,〈赫顿调查报告〉对BBC的管理阶层给予严厉的谴责,而身为公司总裁的我,必须对管理阶层负起全责。

我承认BBC判断有误,也很遗憾必须在此做出一个结论:只要我还继续留在这里,就很难为这整起事件划出最后一道防火线。

但是,我们必须把这整个事件做个了结。为了保护BBC的未来,这起事件必须有个结束;这不是为了你,也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在这里的每个人的利益。

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好像有些夸耀,自以为是,但是我相信BBC确实非常在意这一点。在这整起事件的过程中,身为BBC的总裁,我唯一的目标,就是捍卫我们编辑的独立性,并为公共利益挺身而出。

在过去四年里,我和大家一起完成了许多事。我相信我们已经彻底改变了这个地方,也希望这些改变能够在我离开之后依然持续下去。

BBC永远会是一个伟大的组织,四年来,我努力协助把BBC变成一家更具人性化的公司,并希望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的人都能喜欢它。

因此,我有一句真心话想告诉大家:我会带着一颗满足的心离开这里,虽然我的内心十分难过。

感谢你们对我的协助与支持。也许听起来十分感伤,但是我会永远想念你们。

葛瑞格@(待续)

摘编自 《如何让人愿意被你领导:做好主管的第一课》 脸谱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中国建政60年,大事件下的香港
领导的十大技巧: 这是你的船(5)
领导的新思维: 与大师对话(4)
小职员也学得会的16项特质(4)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