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数位时代重温纸本喧哗 亲炙文学美丽哀愁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8月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李明宗台北1日电)亚洲周刊评选“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前10名中,作家鲁迅、老舍、张爱玲等,在上世纪30到40年代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当时文学杂志的勃兴,有不可忽视的功劳。

当时的中国大陆,政治与国际上不但有对日抗战,还有国共纷争,文学上则有左、右翼的论争,五四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后续影响还余波荡漾。就在这动荡的大时代,激发许多文人与知识分子的创作灵感,或避乱抒怀,或忧国忧民,呈现了文学百家争鸣的局面。

自古皆然,文学需要有承载与传播的平台,各式文学杂志在这时代纷纷创刊发行,吸引知识青年的目光,许多影响后世甚钜的作家此时崭露头角,并在文学杂志展现独特的用心。

张爱玲曾在杂志以手绘插图搭配自己的小说,而曾在日本习医,写下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鲁迅也曾不遗余力引进外来装帧艺术,“他不仅为一本书设计一张封面,还将装帧的全部内容–扉页、字体、正文排版、版式、纸张、装订等一系列工序,仔细推敲直到满意为止”。

文学家们身体力行在文学杂志上发表创作,更关注杂志品质,影响所及,不论是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甚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等,都藉文学杂志在知识分子间流传、思辨,形成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

文学杂志的兴盛,除提供文学家创作的舞台,包括插画家、漫画家及广告画家也都有了发挥才艺的场域,如漫画家丰子恺曾为杂志手绘封面,一本“眉语”杂志的郑曼陀手绘裸女封面,也展现如希腊雕像般的唯美形象,反映当时的多元艺术风格。

值得珍惜的是,这些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杂志,未因历次的战乱、动荡而亡佚,反而在台湾保留下来,就连较有地利之便的中国大陆藏书家都叹自己的藏品数量未及“五四时代–近代文学期刊展”丰富,这是作家与读者的幸福。

数位时代里,电子书的可能性已引发无限想像,但纸本文学杂志的众声喧哗,亦能引人回味、低吟前人的文学风景,不论是美丽或哀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