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议定

巴西支持延长京都议定书期限
【大纪元12月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唐雅陵圣保罗6日专电)巴西总统罗赛芙今天表示,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会议2012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承诺到期后,巴西支持续签第二承诺期。

标签: 京都议定

京都议定书难搞 加拿大拒绝
【大纪元6月10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张若霆多伦多9日专电)加拿大政府今天确认,将拒绝2012年后的新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l)。日本及俄罗斯也将拒绝接受。

标签: 京都议定

美国智库研究认为全球抗暖化行动对经济冲击并不大。(图:TaiwanNews财经文化周刊)
林丽美:减碳震天响 企业穷紧张
为了改善地球温室效应的“京都议定书”,威力到底有多大?诚如摇旗呐喊的政客所描述的“这将是产业的世界末日!”还是只是吓吓人的新游戏?

标签: 京都议定

相关话题:林丽美 减碳

布什拒签京都议定书 疑受制石油公司
〔自由时报编译张其贤╱综合8日外电报导〕根据环保团体取得的美国国务院文件显示,布什政府拒签京都议定书的部分原因,是受到美国最大的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施压。另有证据显示,一位具有能源业背景的布什幕僚曾一再改动多份政府专家报告,淡化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暖化的连带关系。

标签: 京都议定

诺贝尔奖得主称京都议定书意义大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旺格里·马塔伊(Wangari Maathai)星期一在东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她强调《京都议定书》不仅关系到全球环保,同时对于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她同时表示,尽管沉重的债务严重阻碍这一地区的发展,但是非洲各国正在推进民主,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保护环境:同时促进世界和平* 为了出席《京都议定书》生效纪念活动,应日本外务省邀请上个星期前来日本访问的200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肯尼亚环境部副部长旺格里·马塔伊星期一在即将离开日本之前在东京的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马塔伊在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保护环境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资源,这同时关系到世界和平。她指出,世界上许多战争的起因常常是为了争夺自然资源,因此她呼吁世界各国积极加入《京都议定书》,并且努力削减温室气体。她不赞成人们过分担心美国等国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马塔伊说,“我们不要只看到一些国家没有加入,而要看到更多的国家参与进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实现《京都议定书》的目标。” *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增加收入* 从1977年起在非洲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的马塔伊迄今为止已经在肯尼亚拥有1500个苗床,参与这一运动的女性达8万多,他们栽种的树苗已经达3000万株,马塔伊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非洲女性。 出现在记者招待会上的马塔伊身着鲜艳的绿色民族服装,让人联想到非洲大地的绿洲。她告诉人们,植树造林对于非洲女性来说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也是一个获得经济收入、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手段。 *非洲困境:并非人口而是贫困* 有记者问,非洲的人口问题是否威胁到环境,马塔伊对此持否定态度。她认为,摆在非洲人面前的困境不是人口过多,而是贫困。非洲许多国家负债累累,尽管一些债权国家开始减免债务,但是,非洲国家仍然身无分文来着手建设开发国家。 她谴责非洲许多国家的政府腐败,把贷款纳入私囊,而让贫苦的百姓偿还债务。她同时告诉人们,值得庆幸的是,经过非洲人民的努力,许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有所推进,为非洲的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基础。

标签: 京都议定

北京学界指京都议定书对中国形成压力
(中央社台北十六日电)京都议定书今天起生效,北京学界指出,这将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将形成压力。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二,但因为被列为开发中国家,不承担减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

标签: 京都议定

拒签京都议定书 澳洲环保名声受损
工党发言人今日称,在阿根廷首都布伊诺斯艾利思举行的,由5000多名各国代表参加的“第10届世界环境气候研讨会”上,澳洲政府代表由于未能在一份改善全球气候环境的“议定书”上签字,将会使澳洲在国际上的名声大跌。

标签: 京都议定

俄国内阁通过京都议定书 尚须送交国会审议
大纪元9月30日讯】(法新社莫斯科三十日电)俄罗斯内阁今天对京都议定书给予支持,这是在美国断然排斥之下、仍可能使这项全球气温暖化相关条约在最终生效的关键一步。俄罗斯对一九九七年订定的京都议定书,保持着骑墙态度,但多年来也一向两面下注,在其经济政策与支持美、欧立场的比较全面外交利益之间,权衡得失。美国原本和欧洲都是支持京都议定书最力的双方。

标签: 京都议定

俄罗斯要求修改京都议定书 此协定前途未卜
克里姆林宫高级官员今天说,俄罗斯要求修改规范全球气候变迁的联合国京都议定书,扬言要是其他签约国拒绝修改,俄罗斯将不批准此协定,导致此条约前途未卜。这位要求匿名的官员说,俄罗斯总统普京二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欧洲企业家会议上,发表上述讯息。

标签: 京都议定

布希盼在美欧高峰会揭橥京都议定书替代方案

标签: 京都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