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大塌方

未詳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15日訊】 一、世紀末中國科研院校(所)人才嚴重流失,外國人喜笑顏開張网收羅直至搶掠。中國科技事業人才告急!

進入90年代以來,一場以信息革命為核心的科技浪潮正在發達國家蓬勃興起。對于綜合實力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而言,科教興國正成為最迫切的愿望。然而,“科教興國必須先振興科教”,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物理系主任甘子釗先生曾懮心忡忡地說:“人才流失才是國有資產的最大流失!”

据甘先生介紹:北大物理系,恢复高考以來歷年占學生總數三分之一的优秀學生几乎都出國了,僅在美國就超過500人──推而廣之,一個北大、整個北京,乃至全國,這些年來我們的科技人才到底流失了多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人事處長劉琪女士介紹說,80年代初全所科研人員的總數達到六、七百人,現在只剩400余人,純流出三四百人。据首都高校師資管理研究會1996年對在京的6所高校的統計,1982年至1991年畢業的教師已流失53.3%。其中,首都醫科大學1982年至1989年畢業的教師流失75%,1989年至1991年畢業的教師流失40%。調查顯示:在院士們主持的國家級項目中,人員流動“較大”,“個別流動”約占72%,而“不流動”只占10%。在流動人員中35歲以下的中、初級人員最多,分別達到59%和62%。流出人員的去向,排第一位的是出國,高達67%。35歲以下的年輕科技隊伍嚴重不穩,特別是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課師的隊伍中,那些具有初、中級職稱的3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他們的不穩定已經使得國家科研隊伍流出大于流進。据《勞動報》1996年9月3日報導:80年代以來,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累計突破20万,然而,20万人員只有7万余人學成回國。出國的,多數人是留在國外了。而沒有出國的,也正以各种渠道流向在華的外國企業,因為那里有高薪的誘惑,除了一畢業直奔外企業的學生,其它在國內各單位就職的人才,也都經不住外企的這种誘惑。

以北京為例,目前駐京的外國計算机公司在1995年已達908家。他們爭奪中國市場首先從人才入手,千方百計從在京的高科技企業、大中型國有企業及高校、研究所中的招聘人才,尤其是計算机人才。据調查,近3年中關村企業平均每年調出人數都在300人以上,主要是調往外企及合資企業。企業在高科技人才的流動中損失嚴重。北京第一机床厂采用計算CMIS技術后,沒多久就有30多人被外國公司挖走,企業只得花錢再從頭培養。1997年5月至7月,民盟浙江省委同杭州市5家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青年科技人員及工人代表座談(共10次,196人),并作問卷調查(收回504份)。結果表明,除一家企業知識分子平均工資在1000元以上,因而工作比較安心外,其余4家知識分子流?蛪簂Y重。流失青年知識分子分別占他們總數的30.1%、27.8%、22.9%和22.8%。有一家企業出國培訓10余人次。學成歸來的青年知識分子也紛紛被合資企業拉走。尚未离開企業而問卷作答的504名青年科技人員當中,回答“不愿意留企業”的占36.1%,回答一天也不愿意留的占4.8%,兩者合計40.9%,其中有一家企業竟達80%以上……

二、留人留不住心,隱性流失使中國的科技事業再遭損失。

1997年夏,某重點大學出了這么一件事:一名青年教師通知學生暑假提前一周來校參加學習。誰想,學生們頂著酷暑如期赶到學校,在宿舍里苦等3天卻沒有一點音訊。經校方查詢,原來這位教師因為在“忙自己的事”“耽誤”了正常的教學計划,造成了這起嚴重的教學事故。据校方一位負責人介紹:這其實是目前一些大學中愈演愈烈的教師人才隱性流失的惡果。

所謂“隱性流失”,是指部份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身在校園心在校外或在其位不謀其政,導致學校教學質量嚴重滑坡,更影響了當今高校的科研成果。張某是北京某高校的一位青年教師,1995年碩士畢業后留校任教,他現在一家廣告公司兼職,月薪1200多元,就這也遠遠高于自己在學校的工資收入。他說:“我在學校里,分房至少要等上10年,提職稱要論資排輩。所以我現在兼職干些其它工作也是不得己而為之。一是可以增加些收入,二是如今招聘單位招人都需要工作經驗,外出兼職,可以從能力、經驗上為將來‘跳槽’做准備。”科研院校人才的隱性流失,給正常的科研和教學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一位大學校長對此不無懮慮地說:“信息時代的到來,對今天的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斷收集信息更新知識,才能保證科研和教學的質量,這种紛紛兼職的現狀,實在是令人擔懮。”雖然人才隱性流動的惡果不言自明,但談及此事,許多科研院校往往有無可奈何之感。某高校教務處的一位處長坦言:“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流失与隱性流失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种情況既非今日始,也不是我們的愿意看到的。但學校往往對此一籌莫展。一方面難以精确常握教師中外出兼職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教師的收入的确太低,學校也只好默認。”

三、待遇太低,是當今困擾科研院校(所)并造成人才流失最直接的原因。

1998年3月,在第九屆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朱震剛說:“全國科學院系統現有123個研究所,600多名院士,5万多科技工作者,這支隊伍是一個龐大的人才寶庫。但是國家每年几個億的投入太可怜了,多數研究所拿到的錢僅夠發工資,國內搞基礎研究的中青年人才都快跑光了!”的确,商品經濟社會,我們已難以用精神的作用來一味強求科研人員及高校教師的獻身精神了。發達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的事實證明,“效益最高的投入是科教”。以香港為例,特區政府十分重視對科教的投入,高等院校不但研究經費充足,而且教師的工資收入大約可達到4至5万港元。這個數字甚至高于西方發達國家。這使得大批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博士也紛紛到香港工作,使香港的經濟迅速發達。再如美國,据重慶大學陳景秋教授介紹:“中國1998年教育投入109億元,只相當于哈佛一所大學一年的經費投入。”相比之下,山東大學數學院院長劉桂真認為:中國高等院校經費短缺不僅造成大量高科技人才流失,而且影響了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正常進行。例如國外大多數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可以免費使用互聯网絡,這對交流信息、獲取最科技動態,推動教學和科研的進步十分重要。但我們的高校有的尚未聯网,有的已聯网但由于收費過高,使教師難以使用。甚至于在高校,沒有申請到科研項目的教師,复印資料、發表論文的費用都無法支出(目前自然科學方面的刊物大多數都收論文發表費,使得很多青年教師發表論文遇到困難)。由于經費短缺,許多實驗不能做,影響了學生的質量。由于研究條件和工資待遇与國外相比差別過大,致使青年教師的优秀者往往出國不歸

四、留住人才需要付出高額代价。

美國人稱:中國不懂開發、利用和保護人才。外國人在中國大搞“希望工程”。

1996年底,美國著名的通用電器公司在北京某名牌大學舉辦了一次題為“中國人力資源面臨挑戰”的特殊講座,該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麥考爾先生曾用英語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是極具潛力的人才市場,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但中國人的觀念陳舊,不懂得如何去開發、利用和保護人才,而在美國,留住人才要付出高額的代价!令人尷尬的是,這位美國人一方面直言不諱地揭你的短,另一方面卻明目張膽,挖空心思地搶奪你的人才。僅1996年,該公司的中國培訓計划部花在人員培訓上的經費就高達9億美元。1997年,他們計划在北大、清華、复旦、上海交大4所中國名牌大學中繼續挖掘尖子送往美國培訓。他們認定,高額的資金投入定會換來精良的管理和技術人才。

种种跡象表明: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爭先恐后地到中國高校搶高材生。据不完全統計,在清華大學的近百种獎學金中,外企公司設立的占了一半,且數額相當多,其中包括美國的通用電器公司、摩托羅拉公司和IBM公司;而北京大學的400多万元獎學金中,外企公司占300万元左右,其中包括NKK、東京三菱銀行、摩托羅拉、寶洁、奔馳、菲利浦、三星、松下、索尼、聲寶,美國的GE和靳羽西教育基金獎學等等几十种。所有這些外企高額獎學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采取“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讓优秀畢業生畢業之后到自己的企業來。

所以有人戲稱:外企在中國名牌高校搞起了“希望工程”!不言而喻,外企這樣的“希望工程”將使中國的科技隊伍雪上加霜!假若中國最优秀的大學畢業生都出國或進外企了,中國未來的科學事業誰來繼承?1997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第五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文俊先生曾說:希特勒把一大批科學家“送”到美國,美國發了一筆“才”;蘇聯解體,美國又發了一筆“才”。

人才問題很重要,但是,沒有有“貝”之“財”,無“貝”之“才”留不住。要留住人才,就要注意解決知識分子的待遇問題。縱觀當今愈演愈烈的“世界人才大戰”,我們不能不承認,在這場關乎未來國力競爭的關鍵戰役中,中國似乎還只有觀望的份儿。在中國,現實生活中自然呈現的趨向令人痛心:出國令人羡慕,進外企成為時尚,而固守學問潛心科研的人卻因收入低下而被世人視為“迂腐”、“落伍”。

其實人都有七情六欲,誰不希望工作順心生活富裕?誰不希望走在街上自己能意气風發眉開眼笑?面對當今來自生活中的眾多誘惑,他們不是不能為之而是不忍心為之,他們不是不能夠獲得富裕而是他們不忍心舍棄學問。他們之所以“迂腐”、“落伍”,只因為他們心中多了兩個神圣而沉甸甸的名詞──科學、祖國。中國啊,什么時候,我們才能不讓优秀科技人才流失并安于在本職工作上潛心創造?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將网羅优秀科技人才作為參与國際競爭的重要戰略呢?!

(万維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西方不亮東方亮 亞洲IT業鬧人才荒 (5/15/2001)    
  • 上海冒升不等如香港沒落 (5/15/2001)    
  • 陳博志與中共人事部長張學忠會談 (5/14/2001)    
  • 美IT高級人才依然倍受青睞 (5/14/2001)    
  • 台灣經建會主委陳博志:有許多話想對江澤民說 (5/13/2001)    
  • 招工挖人奇招:工資多少自己定 (5/13/2001)    
  • 經驗 (5/12/2001)    
  • 未來市場上最受寵的13類經濟專業人員 (5/12/2001)    
  • 連戰稱與李登輝「沒有怨」 (5/11/2001)    
  • 吳敬璉又放一炮:北京足可與矽谷竹科一較高下 (5/11/2001)    
  • 各方大老闆為北京未來出謀劃策 (5/10/2001)    
  • 男人才是天生購物狂 花錢裝身助求愛 (5/10/2001)    
  • 大陸科技人才充足 台灣應該善加利用 (5/9/2001)    
  • NBA:大戰即將開始 國王不愿變陣 (5/8/2001)    
  • 綜述:全球九大新興高科技城市 (5/8/2001)    
  • 兩岸文經協會成立 舉辦兩岸人才就業博覽會 (5/3/2001)    
  • 清華足 (5/3/2001)    
  • 中國領袖的力量、勇气和人格 – 一位英國議員的話 (5/2/2001)    
  • 美國四處網羅科技精英 全球人才之爭愈演愈烈 (5/2/2001)    
  • 曾蔭權﹕上海暫難超越香港 (5/1/2001)
  • 相關新聞
    曾蔭權﹕上海暫難超越香港
    美國四處網羅科技精英 全球人才之爭愈演愈烈
    中國領袖的力量、勇气和人格 - 一位英國議員的話
    清華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