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輓歌 漁業危機啟示錄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1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綜合報導)您熱愛品嚐令人垂涎欲滴的海鮮嗎?您能想像海洋捕不到魚、餐桌上吃不到魚的未來嗎?您是否也感受到魚愈來愈貴、愈來愈難買?一部紀錄片「魚線的盡頭」,剖析人類因過度捕撈,對海洋造成很大的衝擊,影響海洋生態極深的影片,詳細道出目前人類濫用海洋資源的險境。

這部紀錄片根據英國記者查爾斯克勞福同名書籍改拍,台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邵廣昭取得台灣播映權,並加製中文字幕,提供台灣機關團體免費索取播放,希望推廣國內海洋保育觀念。

片中專家學者對人類過度濫捕,造成海洋生態浩劫,有詳盡的分析及警告;片中也特別針對大型掠食魚類如鮪、旗魚、鱈、鯊、底棲魚類、石斑、龍蝦等珊瑚礁生物的不當捕撈及對生態系的影響,做了深入的探討。

「慢漁」、「底食」刻不容緩

台灣是海島國家,漁業資源非常重要,漁民感嘆漁獲量大幅減少,邵廣昭表示,拯救漁業生態,「慢漁」、「底食」刻不容緩。

「慢漁」就是不要把魚抓太快;抓魚稍微慢一點,漁獲量少,價格因而拉高,漁民不見得吃虧。「底食」則是要消費者多吃食物網底層的魚類。

邵廣昭指出,在食物鏈中,位於上層的大型掠食魚類,像是鮪魚、旗魚、鱈魚的數量較少、成長又慢,如果被抓光了,海洋生態將不穩定,不如建議吃數量較多的小魚。

海洋魚群從一九九八年 開始減少,光是從大西洋游到地中海的鮪魚,過去十年就減少了八成;每年有七百萬噸的漁獲(即下雜魚)又被丟回海裡,因為「漁民只拿他們想要賣的」。

秘魯學者指出,養殖漁業多半是用野生的小魚或下雜魚磨製成飼料餵養,「犧牲的魚比產出的魚更多」,五公斤的鯷魚只能產出一公斤的鮭魚。所以「魚線的盡頭」片中呼籲,寧可直接改吃像是鯷魚、鯡魚、鯖魚等小魚。


若無改善 科學家預言:2048年人類將無魚可吃(攝影:蘇玉芬╱大紀元)

若無改善 科學家預言:2048年人類將無魚可吃

氣候變遷已經造成漁業生物的遷徙,人們在貪圖口腹之慾的同時,不知不覺中對海洋生態卻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漁業產業的末日將為期不遠,許多仰賴海產為生的地區也將會面臨到嚴重的饑荒問題。科學家大膽預言,如果饕客繼續追逐價廉味美的海鮮,到了二○四八年人類將無魚可吃。

另外,專家也建議,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耗能),不買養殖的蝦、鮭、鮪(以下雜魚為餌料) ,而選擇吳郭魚、鯉等(植物性蛋白),不買流網、炸魚、底拖網、刺網及延繩釣的漁獲。

漁業生物專家對海洋生態未來並不悲觀,他們認為只要民眾意識到這個問題,改變觀念和飲食習慣,海洋生態還是有時間恢復元氣。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二仁溪沙洲 重金屬超標數百倍
賞鯨遊客銳減 旺季度小月
日近海酸化速度加快  海洋生態將受影響
阿拉斯加海水酸化快  恐影響漁業資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