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經濟學人》打造高人一等的品牌形象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8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蘇雲、畢儒宗編譯報導)它的紅色標誌自流行手提包中露出,自名牌牛仔褲的後口袋中露出。銀行家們在頭等艙中閱讀它,趕時髦的人士在他們乘地鐵上班途中閱讀它。

它就是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

西方俗語說「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is not built in one day),同樣地,週刊性新聞雜誌《經濟學人》在全球事務報導中所擁有的《聖經》般的地位也非一夕建成。經過25年苦心經營、聰明的廣告,牽動了那些尋求身份、地位的雜誌讀者的雄心及不安全感,才讓該雜誌達到了目前的地位。

據《紐約時報》八月九日報導,在日漸縮小的週刊雜誌業,它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但讓《經濟學人》脫穎而出的真正原因,除了該雜誌對許多獨特的國際事務以權威性及通常帶有嘲諷口氣的報導方式外,該雜誌的行銷也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

要銷售一本光聽到名稱就足以喚起許多人在大學時期讀社會科學課程痛苦回憶的雜誌不是個簡單的事。但《經濟學人》的品牌主管及BBDO廣告公司制訂了一個行銷策略,讓人們認為閱讀這份雜誌,使他們更聰明、更優秀,更高人一等。

《經濟學人》採取的做法是「直言不諱」。

該雜誌2004年的一個很大膽的廣告中寫著「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有一位很有雄心壯志的年輕人,他沒有閱讀《經濟學人》。劇終。」(註解:暗示沒有任何後續發展)

另一個1998年的廣告寫道:「42歲的預備幹部人員說:我從來沒有讀過《經濟學人》」(註解:通常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就被公司選拔成為預備幹部﹐並加以培訓)

該雜誌最新的美國宣傳活動正在11個城市推出,針對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廣告模擬兩個幻燈片:第一個,一隻鴕鳥頭埋在地裡。第二個,鳥的頭部自地下鑽出,但在鳥頭上方寫著「獲取世界觀。讀《經濟學人》。」

前麥凱恩世界集團(McCann Worldgroup)高管、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教授普拉默說,「他們一直暗示,如果你讀了《經濟學人》,你將會比一般人更聰明一點,」「在大部分情況,人們總希望改變得更好、更聰明。我認為《經濟學人》的行銷方式是訴求人們的第二類情感--競爭性」

這些廣告似乎引起美國人的共鳴。自1981年初該雜誌北美版創刊以來,其發行量增加逾10倍。

《經濟學人》在1982年向發行量審計局(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呈報發行數目時,其每週發行量為80,000份,報攤上賣出少於8,300份。但2010年上半年數據顯示,該雜誌每週自書報攤平均賣出52,000份,每週發行量在823,000份左右。報攤銷售量比2009年下半年減少了9%。

但在同個時期,其他的許多新聞性週刊的發行量大幅減少,如:《新聞週刊》(Newsweek)及《時代雜誌》(Time),或降低發行次數,如:《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有些索性停止印行印刷版,如《生活雜誌》(Life),只出網絡電子版。

因無法承受持續虧損,《華盛頓郵報》集團上週將《新聞週刊》出售。該週刊的每週發行量自2000年的310萬份降低到目前的160萬份。而《時代雜誌》的發行量在這期間自410萬份降低到了330萬份。

但《經濟學人》素來就是個不同類型的新聞週刊。其特色之一,是比其它大多數的美國其他新聞週刊昂貴,更能滿足讀者高人一等的心理需求。年度訂費至少100美元;而《新聞週刊》是39美元;《時代雜誌》是20元。

《經濟學人》是在英國進行編輯,更增添異國情調,營銷專家表示,許多讀者發現這很吸引他們。(該雜誌的英國總部於1843年開始出版銷售。)

南加州大學的實際營銷助理教授拉爾斯說,「多數文章是在美國以外寫的,」。他指出,該雜誌使用英國拼寫法,甚至連美國版也這麼做。他說,「這增添了一定尊貴性,讀者發現很有吸引力。」

儘管它成功的打動了美國的讀者,但《經濟學人》的管理階層感到還可能找到更多的讀者。

於是大約在四年前,他們開始注意到德州首府奧斯汀(Austin)、西雅圖、舊金山和首都華盛頓等各大型城市有許多受過良好教育人群;他們可能會認為《經濟學人》的全球視野很有吸引力。

雜誌的品牌經理人也精心挑選哪些商店可以銷售它,而不是滿足於任何超市或綜合商店。他們還選擇了高檔、高價位的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和倉庫俱樂部Costco。

《經濟學人》的常務董事和美洲執行副總裁羅西說,「Whole Foods實際上是一個消費心理(psychographic)的概念,而不是針對人口的社會階層。」

羅西表示,「人們喜歡說『專挑富有的消費者』,但我們不以人們的社會階層來定義我們的讀者;而是基於讀者的想法來將他們歸類 。」
.
他說,該雜誌的營銷手法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試圖挑起人們理智上的好奇心。但他也承認,有些人會不可避免地把《經濟學人》看作是身份的象徵。

但他補充說,「對一些人來說它將是一個標誌;而另一些則不這麼認為。然而這本雜誌不刻意塑造這種形像。「如果我們行銷這本雜誌很酷,那將會失敗。」

但都部分人群,該雜誌很明顯地已經成為時髦的象徵。直到最近,《經濟學人》可以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精品店Freemans Sporting Club中買到。該商店銷售189美元一件的格子領尖帶扣的襯衫及389美元一雙的山羊皮靴子。商店經理強生解釋:「我們覺得這本雜誌與我們相關,所以開始銷售,」但由於銷售情況不佳,已經不再出售該雜誌。

在過去的25年,《經濟學人》可能是美國的最大的新聞雜誌成功故事之一;報攤銷售量是一本雜誌成功的重要指標及一大利潤核心。但近來已自2008年的71,000份嚴重下降了27%。

但是,《經濟學人》並不是唯一失去報攤客戶的雜誌。據最新數據顯示,《本週雜誌)(The Week)的銷售量在2009年平均每週降至約3,800份,在今年有幾週,降低到少於2,000份。

但《經濟學人》的經理們還並不太擔心雜誌的營業績。編輯麥克列威特(John Micklethwait)說,該雜誌的長期成功和關連性只變得越來越強大;世界正在越來越全球化。「這些因素使雜誌銷售變得更容易。」

他說,「底特律民眾的生活可以被新德里(Delhi)正在發生的事物改變」。

至於《經濟學人》的時髦因素,麥克列威特先生表示,這與雜誌編輯方式沒有了任何關係。「一旦經營者開始嘗試分割和計算什麼是讀者想看到的,他認為那將是某種心理地獄之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7月1日—9月5日:「看見夢想」-華人金僑獎短片徵選
瑞典再次進入最具吸引力國家前十名
澳洲政府將實施香煙包裝新禁令
「台北國際體育用品展」看好明年景氣規模創新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