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為甚麼從旁牽制稱為「掣肘」?

我們在公司或日常生活中,有時會聽到周遭的親友抱怨,工作上受到別人為難、牽制,認為被人掣肘,工作難以開展。在古書上也有這樣的記載,如元朝薩都剌《登歌風台》詩:「蕭何下獄子房歸,左右功臣皆掣肘。」及清朝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只有一個史閣部頗有忠心,被馬阮內裏掣肘。」

那麼,為甚麼從旁牽制稱為「掣肘」呢?

「掣肘」一詞源自於《呂氏春秋.審應覽.具備》上載︰「吏方將書,宓子賤從旁時掣搖其肘;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據載,宓不齊,字子賤,春秋時代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

宓子賤治理亶父﹙魯國地名﹚,擔心魯國君聽信小人讒言,使其無法依自己理想施政,將辭行前往赴任時,請求魯君派遣信任的書吏二人,隨同到亶父去。到了亶父,城裏的官吏都來朝見。

宓子賤命二位書吏作記錄,書吏正在書寫,宓子賤在旁時常拉扯他們的胳膊肘,使書吏寫不好,宓子賤因而發怒。二位書吏深以此為苦,請求辭職回去。宓子賤說︰「你們記錄的不好,趕快回去吧!」書吏回去後,稟報魯君說︰「宓子不要書吏。」魯君說︰「為甚麼?」

書吏答說︰「宓子命令臣作記錄,卻又時常拉扯臣的手肘,書寫不好就發怒,邑吏都笑起來了,這就是臣所以要辭職回來的原因。」魯君長長的歎息說︰「宓子是用此規勸我的過失啊!我干涉宓子施政,使他不能推展他的政治主張,必定已有數次了。如果不是你們,我幾乎又犯錯了。」

於是魯君派遣親信,到亶父告訴宓子賤︰「從現在開始,亶父不是我所有,是你所有,凡有利於亶父的事,你自己決定去做,五年後再向我回報你的政績。」宓子賤恭敬的答應了。

過了三年,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巫馬旗,穿著粗布破裘,到亶父暗中觀察宓子的教化。他看見夜間捕魚的漁夫抓到魚就放,巫馬旗問他︰「捕魚就是為了抓到魚,現在你抓到就放,為甚麼?」漁夫回答說︰「宓子不希望人捕捉小魚,所放的都是小魚。」巫馬旗回來告訴孔子,宓子的德政教化很成功,百姓會自覺遵守。

掣,牽引、拉之意,如《經典釋文》曰︰「掣,拽也。」肘,指上下臂關節相接處可彎曲的部位,如《說文》曰︰「肘,臂節也。」因此,掣肘原意就是拉著胳膊。由於這個典故,後來就被引用為對人為難、從旁牽制之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