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三峽工程36計(一)

1

瞞天過海:低壩方案,請君上船

「瞞天過海」,為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一計。

原文:「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拍板決策

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九六九年十月),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和水利部,向毛澤東提出修建長江三峽工程的建議。毛澤東本來是竭力支持以建設大壩和水庫來治理中國河流的想法,但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的失敗,使毛澤東火冒三丈,以致對大壩工程的熱情驟然大減,便以戰備為由,拒絕修建三峽工程的建議。

但是到了一九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澤東卻欣然接受武漢軍區、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和水利部為他準備的生日禮物──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並做出莫名其妙的批示:「贊成興建此壩。現在設想是一回事。興建過程中將要遇到一些現在想不到的困難問題,那又是一回事。那時,要準備修改設計。」從此,中國基本建設開始執行毛澤東在建設中隨時修改設計的方針,並給中國留下了無窮的禍害。直至目前為止,中國的黨史專家們,對毛澤東這個指示的本意,還不能做出解釋。

毛澤東去世之後,華國峰按照毛澤東生前的安排接班,華有一個宏大的經濟發展計畫,建設十個大慶、以及十個鞍鋼……,同時也包括了三峽工程,而當時提到的三峽工程,還是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批准的正常蓄水位二百米的方案(比較方案一百九十五米和一百九十米)。但如今,中共面對三峽工程歷史,從來不提華國峰,因為華國峰下臺原因之一,就恰恰是這個宏大的經濟發展計畫。

華國峰在權力鬥爭中失勢,鄧小平又回到了權力的中心,成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政策的總設計師。誰也不否認,這位總設計師是掌握實權的「天子」。一九八○年六月底,鄧小平在女兒的陪同下,經西安、成都,回四川老家省親,而實際上,鄧小平此次出訪的一個重要任務,便是親自到長江三峽地區看一看,為三峽工程決策拍板做個「調查研究」。

七月十一日,鄧小平從重慶朝天門碼頭登上「東方紅三十二號」輪船,沿水路出川,陪同的人員有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四川省省長魯大東、長江水利委員會(當時稱長江流域辦公室)副主任魏庭琤、宜昌地委書記馬傑、葛洲壩工程局局長廉榮祿等(註1)。

在輪船上,鄧小平主要聽取魏庭琤關於三峽工程的彙報。魏庭琤在彙報中極力誇大建設三峽工程的效益:在防洪上,能保護中下游地區免遭滅頂之災;在發電方面,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發電站,年發電量一千一百億度,相當中國年發電量的一半;在航運方面,能使萬噸輪船從上海直達重慶;有利於南水北調,解決北京和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並且促進三峽地區經濟發展,等等。

其實三峽工程的防洪、發電、航運、南水北調和區域發展幾個目標,定義不準確,諸多目標之間根本是相互矛盾,不可能同時實現(註2)。

鄧小平的老家是四川,三峽工程造成四川省移民過多,是他最擔心的問題之一。為此,中共水利部和長江水利委員會調整了他們的策略,不再堅持兩百米方案,而是採取分幾步走的方法,首先爭取中央最主要領導人做出對三峽工程上馬的決策,然後再一步一步地提高正常蓄水位和大壩壩頂高程。他們提出了一個低壩方案,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五十米,移民人數不超過五十萬(需要實際移民三十三萬,有些縣城因為大部分被淹沒,要求全部搬遷,移民總數可能達到四十至五十萬(註3))且主要淹沒區域在湖北省,而不是四川省。為保險起見,甚至還做了預備方案,正常蓄水位海拔一百二十八米,壩頂高程海拔一百四十五米,基本上不淹四川省。

於是,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鄧小平在聽取國家計委彙報時對三峽工程進行表態:「我贊成搞低壩方案。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至此,鄧小平為三峽工程開了綠燈。

註1:參見張愛茹、劉金田《鄧小平視察紀實1957-1994》,江蘇教育出版社,南京,二○○二年,第三五一至四○四頁。

註2:參見王維洛《福兮禍兮──長江三峽工程的再評價》。

註3:參見李銳《關於三峽工程的六個問題》。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