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禁媒體用公民社會 學者指其恐懼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1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怡蓮採訪報導)最近,中宣部通知,要求大陸媒體禁止在報導中提及公民社會。之後,2011年1月1日出版的《21世紀經濟報導》社論,不再提及公民社會,輪到公民社會的地方替換為「公共社會」。因此有學者認為「公共社會」說法不倫不類,中宣部通知說明執政集團對這個可能到來的公民社會非常的恐懼。

「公共社會」說法不倫不類

據參與網報導,最近南方報系的南方都市報、南方週末和21世紀經濟報導等報紙都已接到來自中宣部的通知,禁止媒體在報導中提及「公民社會」,不能炒作這一話題。據稱全國各地的媒體都接到此類通知,壓力之下,各媒體不得不執行。因此《21世紀經濟報導》社論中,凡是提及公民社會的地方全都替換為「公共社會」。

對於甚麼是「公共社會」,中共學者黃建鋼的《論公共社會》對此解讀為,以「公」和「共」兩大體系和機制組成、混成和互動的社會,是一個以「公共經濟」為基礎的社會運行範式。

相關資料顯示,公民社會的定義,是指由自由的公民和社會組織機構自願組成的社會。與此相反的概念是指,以武力維繫的國家,無論這樣的國家實行何種政治制度。

貴州自由學者曾寧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公共社會』這個說法不僅很不規範而且還不倫不類。公共是個甚麼概念、甚麼含義?這就讓人非常的費解和匪夷所思。」

他說:「公民社會他有非常明確的含義,而且公民社會在西方經過幾百年的演進以後已經成型了。到目前為止,公民社會應該是人類最良性、最公正、最積極、最有道德意義的這樣一種社會模式、社會形態。」

有評論指出:事實上,中國目前沒有公民社會,也談不上政府服務民眾的「公共社會」,只有黨領導一切,公共利益私有化,公共服務特權化,教育產業化等等,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公民社會令專制統治者恐懼

曾寧表示,與「公民社會」相反的就只能是「非公民社會」。當今世界基本是資本主義社會(除利比亞)和社會主義社會兩大社會陣營的對壘。資本主義社會很多都真正的演變成公民社會了。

他說:「到目前為止,既然人類社會已經演變出來的這樣一種非常良好的、具有公眾意識、公眾道德意義的公民社會形態,那任何想把自己的社會模式、社會形態排除在公民社會之外的那樣一種社會形態,我想都只能是沒落的、扭曲的、病態的、邪惡的和反動的。」

曾寧最後說到:「如果中國人有一天真正意義上的站立起來了,成為了真正有公眾意識、有公德的這樣一種公民的話,我想作為執政者要想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和專制就非常的困難了。我想這才是他們害怕的真正原因吧。」

相關新聞
中共中宣部450億 打造國際「新形象」
中宣部禁令一月數十條 越封越「瘋」
中宣部:《人民日報》需「搶占」藏區寺廟
國際記者聯會不滿中宣部禁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