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炎帝》

王勝

人氣 185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0月20日訊】炎帝,是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即神農氏。相傳炎帝的母親有蟜氏游華山時,看見一道紅光自碧波深處激射而出,一條赤須神龍升到半空之中,雙目發出兩道神光,與她目光對接,她身體馬上有反映,十個月後就生下炎帝。炎帝一出生就異於常人,腦袋很像牛頭。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七天時牙就長齊了,三歲時就懂得種莊稼的知識。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龍顏大唇,威風凜凜,頗具王者之風。

炎帝,他是一位極其慈愛百姓的領袖,他所行的「仁道」比黃帝還要多,他是一位一生都在為自己的人民默默奉獻的君王。

在炎帝之前,人類的生存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捕魚、狩獵為主。但是到了炎帝的時代,各部落氏族按伏羲氏制定的婚娶之禮,大地上的人類,已經繁衍很多了,僅僅依靠捕獵已經吃不飽了。看著百姓飢腸碌碌的樣子,炎帝苦思解決的辦法。一天,一隻週身遍紅的鳥兒,銜著一株五彩九穗谷,在天空中向炎帝飛來,在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將九穗谷扔在炎帝面前。炎帝看見了,拾起來種在了土壤裡。後來竟長成一片,他把谷穗揉搓後放在口中,感到很好吃。於是他教人砍倒樹木,清除野草,隨後,炎帝又「斫木為耜」,「楺木為耒」,發明了能夠翻耕土地的農具「耒耜」,取代了刀耕火種,提高了勞動生產的效率。開墾出大片的土地後,開始種穀子。很快,穀子豐收了,百姓的吃飯問題有所改變。但由於穀子的產量很少,還是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食物短缺的現象。炎帝受九穗谷被鳥兒啄食現象啟發,把鳥兒能吃的植物籽粒,都收集起來,再播種到土壤之中。同時,炎帝還帶領一些人,踏遍三山五嶽,去尋找可供人類食用的各種植物。經過多年辛苦跋涉,能夠供人們吃的植物,經過不斷的選擇、培育,逐漸多起來。最主要的品種是黍、稷、稻、麥、豆這五種作物,並教導人們如何播種,如何管理。後人把這五種作物稱為「五穀」。人們的吃飯的問題初步解決了。他還能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穀得以孕育成長。炎帝教人民種五穀後,他還教人們打井汲水,在天旱的時候對農作物進行適當的灌溉,同時也解決人們的生存飲水需求。現在中國大陸的河南淮陽,有一高約二丈的高台,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會波動。由於這一帶歷史上多次被黃河水沖擊,黃水退後大量的泥沙沉積,這些井多數都被埋在了地下。現在僅找到一眼,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圓近百里的人到這裡取水,稱之為「神水」,說直接可以治病。

種五穀,改善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使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有了更為可靠的來源,促進了人體素質的提高。炎帝會相看土地,他能看出哪一塊土地適合種五穀,哪塊土地不適合種五穀;同時炎帝還勘察出水泉的多寡和優劣,以定人們能否在此長居。

炎帝的操勞和奔波,使人們的生活相對穩定下來,免除了漁獵採集時代風餐露宿、東奔西走之苦。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時代開始了。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綠色物質文明」;同時,古老的中華大地上,以炎帝為楷模的精神文明的展現和教化,也像噴薄向上的朝陽,激勵和指導著老祖宗們真誠而善良的過著有歷史意義的每一天。

農業的發展,結束了遊牧生活。生活質量的提高,也促進了人們自身的繁榮興旺。人口多了,就必然向外擴展。炎帝與他的子民們就開始了半定居半遷徙的農耕歲月。炎帝遷徙的路線是沿渭水東下,至黃河中下游以南的江漢平原,即今河南、河北、湖北、山東一帶的廣袤平原。這裡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最適合於原始農業的發展。炎帝的部落越發展越大,後期炎帝的管轄足跡南到交趾(今嶺南一帶),北到幽都(今河北承德),東到晹谷(今山東西部),西到三危(今甘肅敦煌一帶)。炎帝晚年的時候到南方去巡視,深入農家,瞭解民情,逶迤輾轉數千里,一路南下竟達湘水之濱。途中,炎帝氏族將先進的農耕技術無私的廣泛傳播,開創了黃河、長江流域的農耕文明,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為發展社會生產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炎帝疆域的不斷擴展,與同時也在不斷擴張的東夷聯盟接壤了。在東方九夷聯盟的首領蚩尤的指揮下,蚩尤的九夷兵戰勝了炎帝卒。炎帝雖有防範,但還是很快敗下陣來,根本不是蚩尤聯軍的對手,連自己的住地都沒能守住,一路西逃,連連敗北。由於黃帝出兵幫助炎帝,止住了炎帝的敗勢。兩家合兵一處,共同抵禦蚩尤。以黃帝為主的與蚩尤部族的戰爭,持續了三年之久,最後黃帝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一場大戰,最後終於戰勝了蚩尤。停止了黃帝時代與外夷部族之間的最大的一場戰爭。

東夷人歸服了,華夏氏族的外部威協全部解除了。但內部矛盾逐漸突顯出來。炎帝在蚩尤部被征服後,逐漸恢復了元氣,「欲侵凌諸侯」,想爭奪盟主的地位。可是,諸侯不服炎帝了,都歸附於黃帝這一邊了。結果,雙方訴諸武力,在阪泉擺開了戰場。

這場戰爭打的很艱苦,各方面都不亞於與蚩尤之戰。最終,雙方經過三次大戰,炎帝戰敗了。炎帝心服口服,率部歸降,心甘情願的屈居黃帝之下。從這時起,黃帝和炎帝的子民真正的團結在一起了,炎、黃兩家是一家人了。

炎帝的爭戰生涯,只是他生命歷程很暫短的一部份。他長壽達一百多歲。他生命的主體部份都在他「行仁道」的過程中。他在解決人民的吃飯大事的同時,又開始研究人們的健康問題。他見百姓深受各種疾病的折磨,甚至因病而亡者,不絕於野。炎帝為解決人們有病無藥醫的問題,進山尋找能治病救命的草藥。他冒著中毒的危險,遍嚐百草,因為他是透明的水晶肚子,所以他可以看到草藥在了肚子裡是怎樣起作用的。從而瞭解哪些可吃與不可吃的物種,哪些能治病,哪些不能治病。有一天,在嚐百草的過程中,他中毒七十次。因為他已經掌握了一些草藥的藥性,掌握了解毒之法,才一次次化險為夷。最終炎帝找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藥材,可以治療各種疾病。這些藥材的藥理、藥性在《神農本草經》上都有很具體的記述。炎帝捨生忘死的實踐,為中國人建立了相當完整的中醫藥基礎,後世幾千年來的中藥發展都是建立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因此,神農氏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醫藥之祖。但讓人扼腕歎息的是,這慈悲之心大如天的老祖宗,終因誤嚐了劇毒的勾吻(谷稱「斷腸草」)不幸毒亡。炎帝的陵墓現在湖南的株洲市炎陵縣鹿原坡。我們誰要是有幸到湖南去,一定不要忘了去拜謁一下這位老祖宗,莫忘了獻花和頂禮膜拜。因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至今還在享受著他老人家給我們送來的種種恩澤啊!炎帝雖離我們很遠很遠了,但我們要感恩於他,他會知道的,有位覺者說過:「人神一念間」嘛!

炎帝的才能超常。在那個遠古的時代,人類一切從零開始的時候,炎帝有著神仙一樣的能力。當時的社會物質剛剛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炎帝立即就建立自由交易市場,這真是跨越時空的大智慧。他讓大家在中午的時候帶著自己的貨物自由交易,以物易物,各得其所。這個市場應該是我國貨幣及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礎呀!

為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炎帝又教百姓種麻、養蠶、繅絲、織布帛、製作衣裳,告別了樹葉獸皮遮身的生活,這是人類從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進的重要一步啊!

為了維持這得之不易穩定生活,炎帝又教給人們削木為弓。人們有了弓箭以後,有效的防止了野獸對人類的襲擊,有力的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為了提高飲食質量,炎帝教人們制做陶器。沒有陶器的時候人們吃東西只能用火燒烤,而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少量的貯存食物。陶器還能釀酒、消毒、熬煎草藥。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炎帝令人稱道的神來之筆,是他發明了五絃琴,與民同樂。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人們叫它「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布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仁德,能表神農之慈善,能使人們歡樂吉祥。

為人使人們有規律的生活,炎帝神農教人們按季節栽培農作物,還制曆法,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神農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辦法。他不望其回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治民,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神農氏以神的智慧、覺者的胸懷為人類走出朦昧言傳身教,慈善昭彰,開創了豐富多彩的原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和黃帝文化融合為炎黃文化,這就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炎黃文化是神傳文化,其內含博大精深,順其道者昌,逆其道者亡。她綿延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生生不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光大炎帝神農氏率領先民順天敬地、鏖戰洪荒的吃苦奉獻精神,自強不息的開拓創新精神,厚德載物的民族團結精神,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起來,共同讓華夏大地撥去陰霾,迎接新的曙光。

相關新聞
【專訪】關貴敏 一個來自炎帝故鄉的傳奇
山海經---皇帝炎帝之戰
湖南拆遷戶炎帝陵祭祖大典現場抗議被抓
民間傳說:南方之帝--炎帝神農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