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漫畫到好萊塢電影 走進丁丁世界

人氣 9

【大紀元2011年11月05日訊】丁丁的法語專有詞是「Tintinesque」,意思是「像丁丁那樣的」:像丁丁那樣的頭髮,丁丁那樣的外套,像丁丁那樣善良,像丁丁那樣幽默……因為丁丁教我們去維護那些不太正統的『價值觀念』:自覺並反對政治、經濟、武力壓迫的觀念,愛情、博愛、和平並反對可怕的欺騙性宣傳污染的觀念。

「丁丁(以及其他所有人),就是我自己,正如福樓拜所說:『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那是我的眼睛,我的感官,我的心肺,我的內臟!……我覺得,我是唯一能激活他的人,能夠賦予他靈魂。」

唯一能激活「丁丁」的人

據《三聯生活週刊》報導,埃爾熱本名喬治.雷米(Georges Remi),1907年生在布魯塞爾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沉悶乏味,和家人疏遠。因此,他畫出來一個沒有家庭的丁丁,實現他自己做個孤兒的願望。埃爾熱在布魯塞爾上完中學後,進了一家保守的天主教會報紙——《20世紀報》。他先在征訂部工作,中途去服完兵役,回報社後改做攝影製版助理。

老闆諾爾貝爾.瓦萊神父正好在籌辦一份專給青少年看的副刊《小20世紀報》,他把創刊的事情交給了21歲的埃爾熱。一年後,1929年1月10日,丁丁的世界就從這張副刊開始了。

報導稱,在丁丁之前,埃爾熱已經為《比利時童子軍》報畫了好幾年插畫,並有了這個筆名。從1926年開始,他給一個連載的文字故事配圖,名字叫做《冒失鬼巡邏隊長托托爾》,可愛的童子軍托托爾後來成了丁丁的原型。埃爾熱給予丁丁的個性底色是快樂的——「在困難面前,童子軍快樂面對,放聲歌唱」。他還為「當上記者的托托爾」添加了一條追隨在身邊的忠誠小狗,中文版本譯成「白雪」,法文原名應為「米盧」(Milou)——這是埃爾熱愛戀過的一個女孩的名字。

連環畫的法文原題是《丁丁和米盧歷險記》,聰明忠誠的米盧為丁丁贏得了更多讀者的迷戀,它像是丁丁在連環畫中的另一個「我」。

1934年,在繪製《藍蓮花》的過程中,埃爾熱通過比利時魯汶大學的一位神父認識了中國留學生張充仁。當時整個歐洲都對中國瞭解不多,在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學習雕塑的張充仁為埃爾熱介紹了中國文化各個方面的知識,包括日本入侵的時事新聞。他還為埃爾熱繪製了一些需要準確的物事細節,比如《藍蓮花》中的所有漢字就是由他先寫下來,埃爾熱再根據他的手寫體描繪出來。

埃爾熱在訪談中說,他在和張充仁的交往中發現了一種完全不瞭解的文明,同時也意識到了一種責任。他不再隨便地編繪故事,開始為丁丁去查找資料,關注丁丁接下來要去的那些國家的情況。他也把張充仁畫進了《藍蓮花》——從這集故事開始,丁丁的世界裡那些「男性之間的友誼佔了主流,這友誼毫不含糊」。

為了求得細節的準確和完美,埃爾熱建立了一個分門別類的資料庫:汽車、航海、地圖、時裝??他畫得越來越慢,從最初每年畫完一集故事,到後來兩年畫一集,等到《丁丁在西藏》和《綠寶石失竊案》時,兩集相隔了3年,《綠寶石失竊案》和《714航班》相隔5年,《丁丁和流浪漢》與讀者見面竟用了7年。

在《丁丁在西藏》這一集故事裡,丁丁在喜馬拉雅的純淨世界裡,面對友誼和忠誠的考驗。在故事中,當《藍蓮花》裡的好友「張充仁」的死訊傳來,1929年以來只向讀者流過一次淚的丁丁,眼眶裡再次湧上了淚水。當所有人都認為張已經死去,丁丁卻相信他還活著,堅持和白雪、阿道克船長一起去雪山救他。整篇故事充滿了溫情,丁丁的勇敢和忠誠如此令人難忘。

在彩版的《奧托卡王的權杖》中,丁丁在第7頁曾經過了一條布魯塞爾的商業大街,英國記者法爾對比後認為,這與幾年後埃爾熱開設工作室的那條街以及今天埃爾熱基金會所在地相差無幾。

在《丁丁歷險記》中多次出現的瑪林斯派克宮(Marlinspike Hall),是丁丁迷們熟悉的場景,其原型就是坐落於法國盧瓦爾河谷的17世紀城堡捨維尼(Chateau de Cheverny),埃爾熱收集的資料中有這座城堡的旅遊指南。

在《獨角獸號的秘密》中,它第一次出現在丁丁世界裡:丁丁被壞人綁架,他們把他關在城堡的地窖中逼問獨角獸號的秘密。到下集《紅色拉克姆的寶藏》,城堡就正式變成阿道克船長的住處了,時不時被埃爾熱畫進故事。

2001年,捨維尼城堡的管理方和埃爾熱基金會合作,在這裡為丁丁迷們設置了一個關於丁丁的永久展覽——《古堡的秘密》,地點就在城堡的鐵匠作坊舊址,丁丁迷現在都把這座城堡當成丁丁故居來參觀。

埃爾熱在丁丁世界投射了自己的影子。他曾回答比利時記者努馬.薩杜爾:丁丁的世界:「就是我,各種各樣的我。當我希望成為英雄或者完美的時候,丁丁就是我;當我愚蠢的時候,杜邦兄弟就是我;當我想把自己外化的時候,阿道克就是我。」

埃爾熱這樣分析他的丁丁:「如果說丁丁是道德家,那也是一個不嚴肅對待自己的道德家,因為在我的故事裡,幽默從來就不遙遠……另外,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丁丁周圍也誕生了一些毛病很多的人物,他們比丁丁更人性化。例如阿道克船長:他接受自我,不進行思考。有時候,我有點像他,唉,就像我經常覺得自己像杜邦兄弟一樣!」在丁丁的世界,善和惡是兩個最重要的故事元素,卻從來不是非此即彼。丁丁充滿正義感,但對那些壞蛋的命運,他也會尋找藉口為其開脫。

晚年埃爾熱承認自己的弱點,因為「種族主義根植於內心深處的概念很難根除。需要很多智慧和意識,才能不囿於自己的短視、自己的傳統,才能真正地理解」。

丁丁「誕生」的後探險時代

報導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經風行法語國家、代表傳統探險的《環遊世界》雜誌逐漸被它的讀者冷落,發行量快速下落,大約在1914年就徹底停刊了。在1914年「一戰」爆發前後,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國家如何分享19世紀地理探險所帶來的現實利益,以何種方式在殖民地生活,讀者的興趣轉向了海外記者的新聞報導和政治局勢分析。

「對比利時人而言,法國記者阿爾伯特.倫敦和約瑟夫.凱塞爾的名字幾乎是神聖的」。《永遠的丁丁》的作者、英國記者邁克.法爾這樣介紹「丁丁之父」埃爾熱(Herge)進入比利時《20世紀報》的時代背景:20世紀20年代。

1929年1月,埃爾熱在《20世紀報》副刊創造了他的丁丁世界,一個小記者的冒險故事。在他筆下,那個派丁丁四處探訪的週報主編在第一集就說出了歐洲人的後探險時代心理:「總是期望使讀者得到滿足和讓讀者瞭解國外發生的事。」埃爾熱和他現實中的主編安排丁丁去蘇聯、剛果、美洲、遠東……

1953年,在《奔向月球》和後來的《月球探險》中,埃爾熱終於讓丁丁上到了月球,因為現實中,人們對星際冒險的興趣正變得越來越濃厚,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已經有小部份科學家在研究把人類送入太空,最終在1969年由美國人達成了願望。而丁丁呢,他比現實中的人類提早20年奔向了月球,他說:「到了……我已經走了幾步了!」

其實,並非真實存在的丁丁,就這樣開始了他平行於真實世界的後探險時代,成為幾代讀者的英雄和朋友。

(責任編輯:李平)

相關新聞
比利時Dexia將以40億歐元被收歸國有
比利時鐵路公司減少成本措施 惹眾怒
比利時越來越多的人申請食品援助
比利時對難民申請者不再提供現金補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