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啟思】

周曉輝:關於謙沖的故事

周曉輝

人氣 2820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2月14日訊】《莊子》中有一個吳王射猴的寓言。一天,吳王登上獼猴聚居的山嶺狩獵。剛剛還聚在一起的獼猴們見吳王前呼後擁浩蕩而來,遂一鬨而散,躲進了荊棘叢林的深處。可有一隻猴子卻留了下來,它從容不迫地騰身並抓住樹枝跳來跳去,在吳王面前顯示它的靈巧。吳王很不舒服,就用箭射它,猴子果真有些本事,居然敏捷地接過飛速射來的利箭。吳王於是下令左右一起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樹而死。

吳王回身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只猴子誇耀它的靈巧,仗恃它的便捷而蔑視於我,以至受到這樣的懲罰而死去!要以此為戒啊!不要用傲氣對待他人!」顏不疑回來後便拜賢士董梧為師以剷除自己的傲氣,從此變得異常謙遜,人人都稱讚他。這個故事後來常被人引用,以說明謙沖在安身立命方面的重要作用。

謙沖,是最為古人看重的氣質。《周易‧謙卦》中說:「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謙君子,用涉大川。」「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意思是說謙卑是君子最高的精神追求,君子以君子的態度傾聽內外眾人的意見,以此執掌大局,率眾前進克服困難;君子即便處於卑微的地位,也能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

顯然,謙沖的人不自滿,不自以為是,肯接受批評,並虛心向人請教,而且是虛懷若谷,它屬於儒家的「修身」階段。孔子在周廟中看到攲器,便讚曰:「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暗,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大意是說,謙沖的品質唯有德行最為高尚之人才能擁有。

古人不僅對于謙沖的品質有著深刻的認識,並且在教育子孫時,無不把其作為重要的道德反覆叮嚀。「三思而後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亡禍福,其要在身。聖人重戒,敬慎所忽」,「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者良」,「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念高危則思謙沖」,「聖賢成大事業者,從戰戰兢兢小心來」……

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謙沖品質的人數不勝數。他們的所為,讓謙謙君子之風成為人們所敬仰的、所追求的道德氣質,他們從各個方面詮釋著謙虛、謙讓、謙和、謙卑等謙沖的內涵。

季扎是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的第四子,為人仁德寬厚,知書達理。吳王非常喜歡他,想把王位讓給他,但是季札卻認為「不可」。吳王只得立長子諸樊,諸樊即位後,又要讓位給季札,季札仍堅持不受,「棄其室而耕」。諸樊死後,傳位給二弟餘祭,餘祭死後又傳位給三弟餘昧,餘昧死前又想傳位給季札,季扎再次出走,躲到山野耕作。於是「立餘昧之子僚為王」。季札的謙遜感動了吳國人,人們都非常敬重他。後來人們評價他是:視富貴如秋風,不羨王位的千乘王。

春秋時期衛國的賢臣蘧伯玉一貫遵守朝中禮制,夜間乘車經過衛靈公的宮殿前,按照朝中禮制得下馬車步行。他從來就不因夜晚沒人看見而不遵守宮廷禮節,衛靈公因此十分器重他,並經常在朝會上誇他暗室不欺。成語「暗室不欺」由此而來。

西漢名臣張良助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劉邦這樣評價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張良。」因此劉邦要封他為齊三萬戶侯。張良卻說:「我不敢接受這樣厚的封賞。我初見皇上是在留城,但願封到留城那個小鎮就可以了。」於是,他被封為「留侯」。在蕭何立為相國後,他適時地向皇帝提出退隱的請求。他說:「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知足之心,謙恭之態,肺腑之言,詞意懇切,躍然紙上。

東漢開國元勳馮異人謙遜,從不居功自傲。道遇諸將,往往驅車讓路。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令整齊。每到一處,安營完畢,將領們總是坐在一起,論功希賞。馮異則常常獨自坐在大樹之下,不參與其中,軍中人送「大樹將軍」的美名。

南朝時梁代的馮道根性格謹慎敦厚,為人謙虛,做將領能夠駕馭士卒,從村邊小道走過,將領士卒不敢擄掠。每征伐一地,始終不談及自己的功勞。他居住的房屋牆壁不加營繕,沒有兵器、服飾、侍衛,進入室內則空空的,就像貧賤的士人家一樣。高祖常常稱讚說:「馮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州。」

五代時的大居守李相讀《春秋》,把叔孫婼的「婼」(chu□綽)字誤讀為「ru□」字音。每天讀一卷,一個小吏在旁邊侍候,常有不高興的神色。李相奇怪地問他:「你經常讀這書!」回答:「是的」。「為甚麼聽見我讀到這裡就神色沮喪?」小吏拜了一拜說:「過去我的老師教我讀《春秋》時,他把『婼』字讀成『綽』字音,現在聽您讀『婼』字為『ru□』字音,方纔醒悟到自己以前讀得不對。」李相一聽,說:「不對。我沒老師教我讀,是照著書上注文讀的,肯定是我錯了,不是你錯了。」經過核查,發現書上的注文果真不對。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釋。李相很慚愧,拜小吏為師,叫「一字師」。

唐太宗亦是具有謙沖品質的仁君典範。明季歷代論書彙編,有評價唐太宗曰:「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後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後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後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唐太宗不僅善納諫言,而且從善如流。他在世時還一直禁止讓人編他的詩文集。他說:「朕的辭令,如果對百姓有益的,歷史總會記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沒甚麼好處,編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陳後主(即滅於隋的南陳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隋煬帝都有文集傳於世,哪個也沒有能挽救其滅亡之厄運!做人主怕的就是沒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對社稷有甚麼用!」

清朝弘治年間的浙江人許容,不僅善於寫文章而且為人十分謙虛,從不拿自己和有才能的人相比,更不敢與古代的聖賢媲美。當時學校測試士子,許容的一個朋友偷了他的文章,得到了第一名。他的朋友得意忘形,見人就吹噓,甚至還在文章真正的作者許容面前自誇。許多朋友都為許容感到不平,想當面斥責那個無恥的人。許容卻極力勸阻大家,並說那篇文章不是自己寫的。那個偷他文章的朋友聽說後,光著膀子跑來向許容認錯,並再次向他索求文稿。許容將自己最好的文稿給了他。後來的考試中,得到許容文稿的那個朋友憑藉該文章居然考上了進士,而許容卻名落孫山。這個朋友非但不感謝許容,反而在當上縣令後遇見許容假裝不認識。對此,許容也不計較。許容後來考中了進士,被皇帝欽點為山東巡撫,正好是他那個朋友的頂頭上司。他的朋友無顏來見許容,就上書告病。仁厚的許容卻安慰這位朋友,對他像從前一樣。
還有藺相如、顏之推、歐陽修、蘇軾、楊萬里……一個個謙謙君子讓今日早已不知謙遜為何物的國人汗顏。也許,從今日起,學習修身養氣,成就君子之蕙質亦為時不晚矣。

相關新聞
克己修禮 謙恭謹慎
品德教育:謙卑與柔軟
寬厚 謙讓
寬厚 謙讓 人氣 31
寬厚謙虛 不炫己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