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韓國成人日 再現傳統文化

人氣 57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5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文龍韓國首爾報導)今天(5月21日)是韓國「成人日」,140多名滿20歲的孩子們身著韓國傳統服飾,在首爾南山谷韓屋村廣場參加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從這一天起,他們將作為獨立的社會成員,為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位。

進入成年有準則

韓國政府規定每年5月的第3個星期一為「成年日」,虛歲20歲的孩子們在這一天宣告進入成年,並舉行傳統的成人儀式。當天的成人儀式前,首先是「立塔告天」儀式,司儀手持特製的傘帳,向上天報告成人禮的開始,並祈求上天保佑。

接下來是孩子們身著韓服入場,首先由其中的一男一女代表宣誓,然後舉行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這是成人禮上最重要的環節。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圖為「立塔告天」儀式,祈求上天保佑。(攝影:全宇/大紀元)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攝影:全宇/大紀元)

以前男子行冠禮時,要將長髮盤起來,戴上禮帽。如今男子都是短髮,省卻了盤發這一環節,長輩只為他們戴上一頂黑色的禮帽,表示已經邁入成年。

與此同時,女子的笄禮是由長輩將她的頭髮盤起後,加上一根簪子,再將一頂特製的彩色小帽戴在頭上,並換上另一種顏色和款式的韓服。標誌著少女時代從此結束,可以談婚論嫁了。

上述儀式完成後,每人飲一懷「酒」(以茶代酒)。表示從此以後,他們有了抽煙喝酒的權利,但是作為邁入成年的男子,同時要承擔服兵役等應盡的社會義務。

儀式最後向長輩行跪拜大禮,並用韓語集體宣讀前朝鮮時代政治家栗谷的「垂訓」:入則孝,出則悌;讀書以資窮理,行善以求復性;靜則敬直乎中,動則義方於外。策之以勇猛,持之以悠久。如斯而已。以此作為韓國人進入成年後的行為準則。

親人們的心願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畢業於亞細亞航空專門學校的Jong DooRi小姐在媽媽和妹妹的陪同下參加了當天的成人禮。(攝影:全宇/大紀元)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就讀於外國語學校的鄭賢智在媽媽的陪同下參加了當天的成人禮。(攝影:全宇/大紀元)

參加成人禮的孩子們大多有家長陪同。陪同女兒參加成人禮的媽媽鄭美泳說:「以前一直把她當成小孩子,現在開始應該當成年人來看待。以前靠父母,現在孩子有了她的權利和義務,希望她成為這個社會裡有用的人才,發出她應有的光彩。」

正就讀於外國語學校的女兒鄭賢智說:「從今天起我已經成了社會的一員,我會繼續努力,盡到成年人應盡的社會義務。」談到媽媽對她的養育之恩時,鄭賢智語帶哽咽地說:「跟媽媽的關係一直非常親密,非常愛我的媽媽,我要讓爸爸媽媽幸福生活。」

畢業於亞細亞航空專門學校的Jong DooRi小姐在媽媽和妹妹的陪同下參加了當天的成人禮。她說:「現在正參加空姐培訓,像今天這樣的機會,學到了孝敬父母的禮節,感覺很好。」

媽媽和妹妹當天一直不停地為她照相,留下她們共同的記憶。媽媽樸美娜說:「非常感謝孩子能夠平安健康地成長,成年以後,也希望她健康幸福地生活。」她說,回家後還要為她舉行成人禮。

中國遊客搶拍留念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外國人也來參加。(攝影:全宇/大紀元)

當天的成人儀式也吸引了來韓觀光的中國遊客,不少中國遊客對此感覺耳目一新,並紛紛與參加成人禮的孩子們合影留念。20多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孩子們也參加了當天的成人禮,感受著韓國保存完好的傳統文化。

成人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更加悠久的歷史,中共歷次運動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破壞,導致「成人禮」等傳統文化已經在當今的中國蕩然無存,而韓國成人禮從高麗時代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圖為男子的冠禮。(攝影:全宇/大紀元)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圖為女子的笄禮。(攝影:全宇/大紀元)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圖為每人飲一懷「酒」(以茶代酒)。表示從此以後,他們有了喝酒的權利。(攝影:全宇/大紀元)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圖為行跪拜禮。(攝影:全宇/大紀元)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圖為集體宣誓。(攝影:全宇/大紀元)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攝影:全宇/大紀元)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攝影:全宇/大紀元)

21日首爾南山谷韓屋村舉行第40屆傳統成人儀式。(攝影:全宇/大紀元)

責任編輯:林琮文

相關新聞
【1000步的繽紛台灣】高雄五星級度假酒店
【1000步的繽紛台灣】台中超質感森林住宿
單車漫遊:淡水河金色水岸自行車道
【飛向歐洲】意大利威尼斯—建在海面上的城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