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手機風靡世界改變生活方式 人漸失控

失去智能手機 仿佛失去了身體的一部份 人們沉迷其中越發不能自拔

人氣 2572

【大紀元2012年06月12日訊】導讀:智慧型手機大行其道,顛覆了民眾網路使用的習慣,越來越多的時尚年輕人開始依賴智能手機,雖然這不像酗酒和毒品對人的影響那樣惡劣,但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工作。失去智能手機對於這些人而言,就好像失去了身體的一部份,他們越來越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手機、平板電腦越發控制了人類的行為。

(大紀元記者沈玉清綜合報導)最近香港坊間流行一個遊戲,玩法是一幫朋友一起吃飯、聚會或喝下午茶時,坐下後先拿出各人的手機,然後一部跟一部疊起來,並將這座「手機山」置於飯桌中央,就算手機響,抑或有簡訊、facebook等新訊息呼叫,統統不可拿來看。誰忍不住,這頓飯就由誰請客!

這個疊手機遊戲無非想讓都市人重視「面對面」式的交談機會,不要被電腦、手機等高科物支配我們的生活。

手機或將成生活的終極搖控器

手機改變了你我的生活模式與習慣,早已不在話下,近來手機應用程式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且透過蘋果電腦的App Store極易取得,更迅速改變使用者與手機的互動關係。現在的手機不僅可指點哪裏有好吃的、如何找到朋友、何時要左轉,也可當電子錢包使用。當然,還可以打電話。

永遠保持通話或連線的時代,似乎已經來臨。手機不再只是一對一的溝通工具,更像是隨身伴侶。美國加州19歲的De Anza一年級新生倫頓表示:「沒有手機我活不下去;它就跟水或食物一樣。」

無線通訊產業分析師夏瑪表示:「我相信手機會成為我們生活的終極搖控器;所有接觸、看到、感覺到的東西,以及所有的外在通訊,都要透過手機。」

中國傳媒大學曾對18歲到65歲主要智能手機使用人群進行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無論人們在進行衣食住行中的哪一種活動,手機都會對其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即使是在睡覺、開車、開會等情況下,手機郵件等都是「不可抗拒的召喚」,只要手機有來電或新信息,即使不會馬上接通電話、回復信息,人們也往往會暫停手中的事情,拿起手機看一下。甚至是正處於開會等特殊情況下,也有相當一部份人會選擇先去看一下手機。

據今日新聞網報導,台灣羅東博愛醫院精神科主任黃鈞蔚認為,每個人的每一天都一樣只有24小時,如果走到哪就低頭到哪,網路黏著時間越長,相對就壓縮其他可用的時間。有些人一個小時查看手機好幾次,深怕漏了甚麼訊息沒跟上;隨時查看,甚至上廁所也帶著,總是低頭滑啊滑的,殊不知這樣的舉動已經干擾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與時間的支配。

不少時尚達人用實際行動表明: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智能手機中的事情或信息是最重要的,手機已經被他們無意識地放在了重要位置。

越來越多的時尚年輕人開始依賴智能手機,雖然這不像酗酒和毒品對人的影響那樣惡劣,但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工作。失去智能手機對於這些人而言,就好像失去了身體的一部份,他們越來越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低頭族沉迷手機 人際關係恐疏離

智慧型手機大行其道,顛覆民眾網路使用習慣,不少人常常埋頭玩手機,因而變成了「低頭族」,他們頻頻低頭查看手機,甚至對著手機螢幕傻笑!?精神科醫師提醒大家,如果過度沉迷在網路世界中,很可能會失去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

黃鈞蔚說,比起傳統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同樣具備網路連線的便利性,更加輕巧易帶,確實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聯繫更為便捷,但是千萬不能過度沉迷在網路世界。

最近Google董事主席Eric Schmidt在波士頓大學畢業禮上演講,呼籲同學們每天關閉電子產品一小時,藉以多留時間給家人和朋友面對面談話,以自己的感觀去體驗世界,欣賞生命,而不是把生活局限於一個電子屏幕上。

蘋果改變的世界 好還是壞?

中時電子報發表社論《蘋果改變的世界:變好還是變壞?》:「如果說20世紀末的科技世界,是由Wintel(微軟與英特爾)引領風騷,那麼21世紀以來的這十餘年,則無疑是蘋果呼風喚雨的年代。從2001年iPod問世迄今,蘋果創辦人喬佈斯透過歷代iPod、iPhone、iPad,在全球發動了一場『耳眼手』革命。當蘋果通訊產品變成比家人還親的隨身必需品,使用者彈指間就可連上天涯海角,人類社會的互動模式也有了顛覆性的改變。」

數年前當蘋果手機剛嶄露頭角,iPhone物以稀為貴,人們的問話是讚嘆句:「你有iPhone噢?」 時至今日,iPhone風靡全球,幾乎成了制服機。蘋果搭配豐富多元的 iTunes、成千上萬的App,日復一日,滲透到更多世人的視聽感觀中,喬佈斯也順理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代宗師。

如今,蘋果創造了一個封閉的「懶人包」體系,讓使用者貪圖科技便利而難以自拔。手機、平板電腦越發控制了人類的行為。

當「屏幕世代」(Screen generation)與低頭族勢力越來越龐大,這個社會將慢慢失去用心、耐性與溫度。取而代之的將是人際關係的冷漠、學習方式的速食化,以及對真實世界的冷感。

================

智能手機讓我歡喜讓我憂

最新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兒童長時間使用手機,容易患上「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亦稱兒童多動症)。(攝影:關宇寧/大紀元)

(大紀元記者沈玉清綜合報導)有人說,上帝是公平的,他讓你享受手機給生活帶來的精彩,也同時讓你體驗著手機帶來的蠻多麻煩。於是,你與手機走的越近,就越被它牽制,束縛著,依賴它而生活。我們都不愛麻煩,但我們卻不能不愛手機。所以,我們沒的選擇只能愛上擁有手機的諸多麻煩……

智能手機給生活帶來諸多方便

智能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方便,打開電話,問問siri,可方便找到在附近餐廳用餐的朋友,也能很快找到價格較實惠的加油站。人們也可以利用手機下載播放電視節目,或隨時隨地更新Facebook網頁,或玩複雜的電動遊戲。

iPhone使用者只要裝上Shazam軟體,把手機朝向收音機,馬上可知道現在播放的歌曲與歌手名稱;iPhone專用的Trapster軟體,讓行路人知道哪裏有測速照相機。另一種應用軟體Cab4me,可以幫路人叫計程車。

在日本與芬蘭,手機還可以充當電子錢包,民眾搭乘交通工具或在商店購物時,只要手機一刷就完成付款。

易患肌肉勞損對眼睛的傷害也很大

不過,人們在享受手機帶來的方便時,卻也越來越多人患上各種疾病。

據大陸媒體報導,因肌肉勞損而去醫院求診的市民絡繹不絕,當中因長期使用智能電話而導致勞損的患者約有三四成。肌肉勞損也不僅僅是成年人的專利,在已接觸的個案當中,最年輕的患者只有10歲。他因經常持續數小時使用智能手機,令頸後的肌肉血管出現梗塞,導致血液循環受阻,以致麻痺症狀出現。據醫生介紹:這些患者由於長時間維持蜷縮低頭姿勢,會令其肩、頸、膊、手無法放鬆,從而會使他們患上俗稱「iPhone手」、「iPad 肩」及「Smartphone頸」等肌肉勞損症狀。

另外,智能手機產生的電磁輻射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身體。我們猶如被罩在「電子霧」中,無處躲避。一項新研究發現,人們通過手機閱讀文本信息或上網時,更容易導致頭痛和雙眼疲勞。長時間使用手機瀏覽網頁,還會導致眼睛乾澀和視力模糊,戴眼鏡的人受影響更嚴重。

兒童長時間打手機 或易患多動症

隨著手機使用者年齡趨向年幼化,最新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兒童長時間使用手機,容易患上「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亦稱兒童多動症)。

據韓媒報導,小學5年級的哲洙上課時間坐不上10分鐘,就要站起來隨意走動而常被老師批評,也常完成不了功課而遭罰站或掃除。不過哲洙一天中最大的樂趣是用手機打3個小時的電話,沒話找話也要和朋友聊很久。這就是「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症狀。

據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ETRI)近日公佈的「關於電磁輻射對人體影響的綜合研究」指,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時間越長,發生「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可能性越高。

研究結果還顯示,青少年對手機電磁輻射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40%,更容易受到電磁輻射的傷害。

過度使用手機會影響人的睡眠

國際睡眠會議上,瑞典科學家報告說,如果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他們睡眠質量會變差,並且容易疲勞。

科研人員對21名14歲到20歲的青少年進行了對比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每天用手機打15個以上電話,發15條短信的被試青少年容易產生疲勞,平時會表現出多動不安、生活懶散、愛喝刺激性飲料、難以入睡、睡眠容易中斷等現象。瑞典薩爾格倫研究院專家加比•巴德雷認為,產生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過度使用手機,打亂了生物鐘。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科學家曾對國內約1600名13歲到15歲的青少年進行了調查,超過60%的人在晚上關燈後,仍繼續使用手機。在對這些人進行一年的追蹤調查後發現,與普通學生相比,睡覺前使用手機的學生有明顯的身體疲憊感。並且,使用手機越頻繁,人體的疲勞感就越明顯。

==================

讓人際關係不因手機而疏離

(大紀元記者沈玉清綜合報導)現代社會節奏過快,導致人和人之間溝通減少,人與人關係變得淡漠。有人說,智能手機的出現使人們隨心所欲地進行實時互動,它一度使人們日漸疏遠的社交距離瞬間拉近。通過手機上網、視頻等功能,很多老朋友雖不經常見面,卻也能夠獲悉彼此正在發生的事情。然而,當智能手機使大部份原本需要「面對面」才能完成的事情瞬間便可完成時,人們的生活中便不再有暢談時的開懷,書信往來時的真切。

英國調查:手機簡訊改變人際關係

據刊登在英國泰晤士報的一項調查報告,手機簡訊改變了人們追求浪漫關係的方式。倫敦商學院調查顯示,18至24歲年齡層的手機用戶中,有超過半數的人們,有過以簡訊來接收或是發出約會邀請的經驗,也有過半數的人使用簡訊交換含性意味的訊息。

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佛克斯表示,「它就像一種潛意識區塊,一個排他的論壇,一般社會規範對它來說沒有多大用處」。「人們通常以簡訊表達真實生活中不敢說的事」。

這項調查也發現,51%的25歲以下女性,會在公共場合藉使用手機,防止別人搭訕攀談。

今日新聞網引述台灣羅東博愛醫院精神科主任黃鈞蔚的話說,站在發送者角度,用手機傳訊息的好處是可以先整理思緒沉澱情緒,避免衝動措詞不得體、減少摩擦;可是同時也有缺點,第一你不知道對方收到了沒、讀了沒,第二你無法得知對方第一時間的反應。相反之,如果作為收受者,所收到的是對方整理包裝過的訊息,也許彬彬有禮,但就是缺少了見面三分情的互動與溫度。

「心靈的距離」是智能手機無法縮短的

黃鈞蔚表示,智慧型手機就等於可以隨身攜帶的縮小版電腦,但絕對不是個「伴」,如今走在路上隨處可見「低頭族」,讓他覺得不可思議。

當參加朋友聚會時,經常發現身旁的人都埋頭看手機而與人交流甚少。黃鈞蔚表示,他曾經在餐廳看到男女朋友對坐吃飯,卻各自低頭在手機上滑啊滑的,一個忙著上傳美食照,一個忙著回應網路另一端如潮水般湧來的讚。到底是這對男女朋友在約會?還是在跟網友們約會?

黃鈞蔚進一步說明,相約吃飯不就是想跟約會對像獨處互動嗎?應該好好把握眼前的美好時光,從聊天時的表情、眼神、聲音語氣,都有助於增進彼此的情感;如果只顧低頭用手機跟遠方的人連絡,卻鮮少抬起頭關心近在眼前的親友,「捨近求遠」,豈不是可惜了嗎?

時下有些民眾用臉書請假、用簡訊分手,用App跟老闆提出離職。黃鈞蔚認為,也許這些「低頭族」會說這樣可以避免尷尬,但說穿了,就是缺乏溝通的基本誠意,是一種「不想面對的面對」。他呼籲過度依賴網路生活的「低頭族」,有時要放下手機、離開iPad,抬頭多關心週遭的人事物,別疏離了人際關係。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進行感情交流最重要的是說話語氣及肢體語言,而並非文字。現實中,人與人的空間距離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和人際關係,這種「心靈的距離」是智能手機無法縮短的。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終會回到「面對面」交流的環境中,去感受一見如故的情懷,去體會久違了的關懷。

(此系列文章將發表於2012年6月13日大紀元報紙焦點版)

相關新聞
日本展示智能手機 可以辨識身份
美國少年解鎖蘋果手機iPhone
智能手機風行 傳統手機失先
新型顯示屏在智能手機中受青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