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需求疲軟 亞洲出口加速下滑

人氣 1

【大紀元2012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賽琳編譯報導)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需求萎縮,導致中國、印度等亞洲大經濟體的出口減弱,并通過供應鏈擴散到韓國、台灣和東南亞等鄰近國家。令人擔憂的是,有專家認為,亞洲出口不僅面臨短期的挫折,還存在長期的不利因素。

亞洲大經濟體陷於掙扎

周五(8月10日)公佈的中國7月貿易數字表明,不僅出口停頓,進口增長也只有4.7%,而中國從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ASEAN)的進口,同比下降0.6%。

金融市場對令人失望的貿易數據反應消極,香港恆生指數下跌了0.7%。由於與中國有強大的貿易聯繫,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的貨幣也發生貶值。

中國的貿易疲軟,大部份可以歸因於發達國家的需求萎縮。與去年同期相比,中國7月對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分別下降了16%和1%。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僅比去年同期增長0.6%。石油、銅和煤等商品價格下跌,也是貿易額下降的一個因素。

日本,作為進口從資源到羊絨衫的一切商品的重要國家,2012年上半年從亞洲其他地區的購買僅比去年同期增長5%,與近幾年兩位數的增長相比,是一個重大轉變。隨著去年地震后為復甦經濟的花費減少,日本進口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Capit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David Rea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日本經濟復甦不僅是暫停了,而且已開始瓦解。”

亞洲出口嚴重受損

由於中國、日本和印度這些亞洲大陸的頭號經濟體正處於不同程度的掙扎之中,他們的痛苦也傳染給他們的貿易夥伴。

雖然與2008-09年的金融危機時的貿易銳減相比,目前的衰減一直是溫和的,但對韓國、台灣和東南亞等地的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明顯的。

由於非常依賴於西方和中國的經濟,而且處於電子業供應鏈的前端,韓國和台灣地區的貿易急速下跌。韓國出口占其GDP的一半,7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了8.8%至446億美元,是近三年來的最大跌幅。台灣本週報告7月份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2%,主要是由於電腦和手機的出貨量下滑。

中國發送到美國、日本和歐盟的組裝成品,往往由東南亞提供零部件。新加坡週五報告的修正數字顯示,第二季度GDP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年率計算下跌了0.7%。由於電子元器件的需求枯竭,菲律賓週五報告其6月份出口僅微弱增長4.2%。

菲律賓半導體和電子行業的總裁埃內斯托•聖地亞哥(Ernesto Santiago)說:“目前的經濟狀況已經扼殺了我們的業務恢復”。基於歐洲需求疲弱,該集團將其2012年出口增長的預測從先前的10%至15%削減至5%和6%。

馬來西亞,作為一個處於技術和工業項目的供應鏈中段的製造中心,6月份進口量僅比去年同期增加3.4%,表明今後用於組裝成品的零部件將減少。

在香港的法國投資銀行Natixis的經濟學家Luca Silipo說: “這種現象令人擔憂,因為這意味著亞洲的生產鏈在某些地方中斷了。”

中國和印度的建築業放緩,也導致原材料價格降低,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礦產業利潤因而受損,礦產業主為此削減投資。

“煤炭價格下跌導致我們今年的目標難以實現”,印尼的上市煤礦企業PT Bayan Resources的發言人Jenny Quantero說, “這當然會影響我們的收入和淨利潤,但我們還不知道影響將會有多大。

亞洲出口恐面臨長期不利因素

韓國央行上個月意外削減利率后, 9日宣佈保持利率不變,但指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的狀況,都導致經濟風險增加。

韓國財政部部長樸宰完(Bahk Jae-wan)8日在相關政府機構參加的經濟政策會議上講:“隨著近期工業產值和貿易數據顯示經濟放緩,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調危機管理。”

一些政府正在醞釀刺激措施,填補貿易下降造成的經濟空洞。

有人認為如果中國政府實施刺激政策——而且歐洲的金融傷口能夠減輕、美國最近的挫折也只是暫時現象的話,貿易就能夠重新振作。

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些好轉的證據還無從捉摸。Capital Economics的亞洲經濟學家加雷思•雷德(Gareth Leather)說:“鑑於出口對一些經濟體的重要性,這非常令人擔憂。”

更加令人憂慮的是,Natixis的經濟學家Silipo先生認為,目前的經濟衰退不是週期性的,而是反映了貿易的長期不利因素。

他列舉的理由包括: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的投訴,顯示保護主義在增加;對銀行更高的資本要求,使得貿易融資更加昂貴;而世界最大的進口國美國,受益於廉價的頁岩氣,獲得了能源成本的競爭優勢,導致本土製造如鋼鐵和汽車生產的增加。

“如果美國開始生產原來需要進口的產品” ,Silipo先生說,“那麼貿易流就將改變。”◇

相關新聞
中國6月進口疲軟 專家:或預示經濟硬著陸
香港出口商最大呆帳來源:大陸
韓流商品出口 過度集中亞洲
港6月進出口下跌  銷歐跌幅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