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韋斯之死 或催生大規模石油交易

人氣 3

【大紀元2013年03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程木蘭綜合報導)委內瑞拉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儲備,而石油收入也幫助維持了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Hugo Chavez)的統治。查韋斯3月5日傳出死訊。過去幾年裏,委內瑞拉沒收大多數外資石油公司的資產。而如果政策發生改變,可能催生大規模的石油交易,國際市場石油產量將大增,至使原油價連續兩天下滑。

不過,儘管委內瑞拉號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其儲量超過5,000億桶,自從1998年以來,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的石油日產量從300萬桶下降至250萬桶。這家國營公司在查韋斯統治的14年間,一直處於苦苦掙扎的狀態。

石油收入當成個人提款機 支撐「革命」

查韋斯為實施所謂的「革命」,PDVSA成了他的提款機。據路透社報導,2011年這家公司的營收為1,250億美元;在這些營收中,包括大約240億美元以資源稅和其他稅收的形式上繳給了國家,300億美元流入了總統用來收買人心的小金庫。自2006年以來,這家公司承擔的債務已上升10倍、至340億美元。

查韋斯每天向古巴運送10萬桶免費石油,按補貼價格向尼加拉瓜供應石油,並以優惠條件對其他加勒比國家出口石油。同時,查韋斯還支持周邊國家的反對派運動。

2002-2003年PDVSA管理層和工人違背查韋斯時,他解雇了19000人,這對公司造成傷害,也導致了委瑞內拉石油產量的長期下滑。

從那以後,PDVSA的領薪員工數量膨脹達到大約11萬人。一方面,查韋斯政權將那些質疑「革命」的豐富經驗工程師解雇,另一方面卻又任人唯親,將順從的人招到公司裏來。

國營石油公司PDVSA搖搖欲墜

IHS劍橋能源研究協會(IHS-CERA)董事長耶金(Daniel Yergin)稱:查韋斯「留下了一個深受揮霍開支、干預、通貨膨脹、資本外逃,以及社會商品奇缺等因素毒害的經濟。」

去年8月,委內瑞拉西部的阿穆艾灣(Amuay)煉油廠發生了天然氣洩漏,導致一起爆炸以及連續幾天的火災,造成40多人死亡。可怕的火勢吞噬著儲油槽,大火幾天內都在蔓延,石油不斷從爆裂的地下管道中滲漏。

無論是一起反常的事故,還是管理不當,阿穆艾灣所發生的火災強化了這樣一個觀點:PDVSA本身已經已經搖搖欲墜。

無奈之下,今年早些時候,查韋斯通過PDVSA設法獲得60億美元的貸款:包括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提供的40億美元與雪佛龍(Chevron)提供的20億美元。

但查韋斯最大的靠山是中共。過去十年來,中共一直表現出支持查韋斯。委內瑞拉已經以石油──而不是現金的形式,向中國償還了高達360億美元的貸款。

到2012年9月的時候,PDVSA的財務狀況惡化,以至無力支付服務提供商的貨款,只能打白條!

新政權可能在石油政策上出現大轉向

在查韋斯統治時,全球石油公司採取了不同策略。埃克森美孚等企業不願屈服于查韋斯的國有化政策,而選擇離開。當埃克森美孚尋求120億美元賠償時,仲裁法官僅下令支付2.55億美元。但同時,中共則與委內瑞拉達成了石油換貸款協定。

在委內瑞拉,最具吸引力的地區是奧里諾科重油帶(Orinoco Belt)。2009年,歐佩克石油組織重新評估了該重油帶,認定委內瑞拉官方石油儲備為2970億桶,這超過了沙特2650億桶的探明儲量。

但是,該國有石油企業長期投資不足、敵視外資公司、腐敗和任人唯親等問題漸漸蠶食了這個國家的石油生產能力,給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前美國國務院顧問卡德納斯(Jose Cardenas)認為,新政權可能在石油政策上出現大轉向。

他分析,結果取決於由誰繼任查韋斯。在候選人中,希望最大的是與古巴關係親密的副總統馬杜羅(Nicolas Maduro),以及國民議會主席卡韋略(Diosdado Cabello)。

卡德納斯認為:如果新總統是現任務總統馬杜羅,PDVSA的未來可能不明朗。然而,如果卡韋略勝出,那麼石油行業可能擁有一切重建的機會,來自西方的企業和投資將處於領先。

或者,如果進行一場正當的選舉,獲勝者可能會是米蘭達州州長卡普里萊斯(Henrique Capriles),他在去年10月的選舉中落敗于查韋斯。但作為總統,卡普里萊斯仍將會面對一個查韋斯式國民議會,這將使得無法實施任何針對PDVSA的重大改革。

不過,卡普里萊斯已經表示希望增加石油產量,並邀請更多的外國投資,並可能重新協商與古巴和中國等國的特惠協定。

儘管國際石油公司一直覬覦委內瑞拉巨大的重油儲量,但外資公司被沒收財產的教訓還是會壓制迅速重返委內瑞拉的衝動。

相關新聞
中共盟友「大限已至」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病死
查維斯病逝 委國面臨不確定性
翻版查維斯 鮮為人知的接班人
國聯證券擬發行A股股份並購民生證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