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投放反常性萎靡 中國社會融資體系失衡

【大紀元2013年06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2013年以來,中國旺盛的信貸需求主要來至中共地方政府基建項目和房地產業。5月份信貸投放反常性萎靡,實體經濟真實的融資需求卻被掩蓋,中國社會融資體系正在面臨結構性失衡。

信貸拉動經濟增長力度小 實體經濟狀況未改善

截至5月31日,工商、農業、中國、建設四家大型銀行信貸投放再現反常性低迷,新增人民幣貸款僅為2080億元,中國銀行信貸投放力度甚至低於股份制銀行。國有銀行體系低迷的信貸投放,使中共官方超預期的製造業PMI數據看起來有些難以理解。

有銀行業人士表示,2013年以來,信貸需求相當旺盛,這一點從銀行貸款定價上已經充分顯現,新增貸款中,利率上浮的比例依然在50%上下,下浮占比只有15%左右。但實體經濟狀況並未改善,貸款有效需求不足,甚至出現了單月下降的狀況。

建設銀行某支行行長對大紀元記者表示,今年開始信貸量猛增,但很多並未進入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的貸款需求才是中國經濟的真實反映,大量的信貸都是進入到地方基礎建設項目和房地產行業。

該行長稱:「一般銀行都用浮動利率,銀行去求央企和國企來貸款,主動向下浮動利率;而一般的企業想貸款,銀行就會向上浮動利率,讓企業付出比基準利率高的貸款成本。」

中國龐大的社會融資體系正在面臨結構性失衡:一方面,在信貸額度管控之下,成本較低的貸款成為稀缺資源,中共地方政府中長期基礎設施貸款需求旺盛,再度對小微企業融資形成擠出效應;另一方面,過去9個月,快速膨脹的非銀行信貸融資推動社會融資規模不斷走向新高,但並沒有傳導到實體經濟。

基建項目大規模上馬 中共各地方政府鬧「錢荒」

如要實現經濟高增長,對中共地方政府而言,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擴大投資,期望短期內見效。正因如此,每年各地往往出現大規模、超常規的投資。在主要依賴投資拉動經濟的老辦法下,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上並沒有切實的突破。

有分析人士稱,中國地方政府官員在過去幾年想方設法發展經濟,用不斷攀高的GDP為自己增添政績的過程中,已經徹底明白了一個道理,通過基礎性項目建設帶動地方經濟及就業發展最為方便可行。

對於中國民眾來說,這體現在建設水平國際一流,但幾乎看不到幾輛車走過的省際高速公路上,體現在各個城市爭先恐後建設的各種廣場,購物天地,商業中心上,也體現在中國各級地方政府一棟棟「賽白宮」的辦公大樓上。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2月以來,大陸多省份已公佈的地方投資計劃涉及金額超過20萬億元。有專家表示,此舉或能對拉動地方GDP增長產生短期影響,但卻給未來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有來自對中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調研顯示,今年以來中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紛紛加大銀行貸款提款量。同時,來自中金公司的調研報告顯示,對於地方平台公司,銀行貸款利率仍較為低廉。目前銀行貸款利率是基準利率,而在2011年資金緊張的時候是有所上浮的。

實體經濟不振 信貸被用做套利工具

由於中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鬧「錢荒」,其也紛紛做出將持續擴大非銀行融資占比的計劃。如此背景下,社會融資規模結構性變化值得關注。以4月數據為例,當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75萬億,同比多增0.78萬億,其中人民幣貸款對社會融資總量的貢獻度已經連續兩個季度降至45%,明顯低於去年同期的70%。同時,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企業債新增均接近2000億元,未貼現承兌匯票增長更超過2200億元,非信貸融資相當活躍。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過去九個月內社會融資總額雖然增長很快,但沒有傳導到實體經濟。企業即使獲得了融資也傾向於「囤積」資金,而不敢或不能及時啟動投資項目。由於各種類型的套利,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貸款資金以其他形式(如信託、委託貸款)被轉貸。

由於江浙沿海一帶中小企業不良貸款持續攀昇,各家銀行對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偏好明顯減弱,多家銀行業人士表示,銀行紛紛採取主動管控小微企業貸款增量的行動。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彭博社:萬億信貸未拉動中國經濟
調查:歐洲公司對中國業務市場樂觀情緒下降
大陸煤炭跌破成本價  企業降薪裁員停工
融資增速超GDP七倍 超高信貸未能刺激中國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