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溫室氣體惹的禍?《經濟學人》:全球暖化模型面臨瓶頸

人氣 71

【大紀元2013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黃捷瑄編譯報導)近日上海、韓國、日本多處,甚至溫帶的奧地利、匈牙利與波蘭等地,氣溫都飆高至攝氏40度,我們該如何看待高溫的氣候形態呢?《經濟學人》警告,全球暖化的速度近十年已經減緩,進入持平狀態,在科學家找不到原因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重新思考為防止劇烈升溫而制定的各種政策,否則,造成的經濟衝擊可能甚於全球暖化本身。

文章《冷卻的共識》(A cooling consensus)寫到,雖然溫窒效應氣體含量有增無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近15年的暖化速度比更早的20年要慢得多。地球確實在變熱,但變熱的速度小於多數科學家預測。連主張應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以減緩升溫趨勢的科學家科恩(Nate Cohn),在《新共和》雜誌(New Republic)都承認:「自20世紀最熱的一年,1998年以來,氣溫就不符合電腦反應出的穩定暖化模式了;它們正危險地下降到甚至低於最低的預測。」

據美國航天局(NASA)資料,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40萬年前到1950年代左右,一直維持在300ppm以下,即每100萬的空氣分子有300個二氧化碳分子。1958年,夏威夷山區空氣監控站測得二氧化碳的濃度為313 ppm,今年5月則為400 ppm,為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日均值。與地表溫度相較,兩者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儘管科學家仍然竭力地肯定減緩暖化的迫切必要沒有降低,但沒辦法改變一項事實:地球變暖緩下來了對抗暖化政策的支持者來說是壞消息。抗暖化政策包括碳排放稅、排放公約等,旨在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減緩暖化。

事實是,這些政策已經面臨窮途末路,過去環境學家習慣創造一種緊急的恐慌感,如果氣溫真的掉到最低預測之下,至少在美國,這些政策勢必會盪然無存。不論劇烈的氣候干預政策是否仍然有可取之處,這些政策會越來越難說服公眾,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大家會覺得科學界和媒體在喊狼來了,而這種懷疑並非沒有根據。

科學能力有限 卻深深影響政策

《冷卻的共識》強調:劇烈暖化也許會讓人類的福祉付出慘痛代價,特別是比較貧窮國家。但是,減少碳排到足以扭轉暖化時,卻也足以讓經濟成長出現真正的打擊。這同樣可能付出可觀的人道主義代價,特別是較貧窮的國家。

《冷卻的共識》作者W.W.說,鑑於迄今全球氣候深不可測的複雜度,以及人類掌握的一整套的相關物理機制是如此地渺小,他期待了十幾二十年,希望測試並改進實證主義氣候模型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讓較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可以不受阻礙地成長,增加他們遭到嚴重氣候威脅時的適應力。但他總是不斷地被告知:「我們不能再等待了」。更令人不安的是,經驗主義懷疑者的招牌,常常遇上具有科學共識權威的棍棒教條主義。

如果氣候模型的共識在未來短短幾年之後,最後證明是造假的,平均溫度沒有超過過去的科學預期,「共識的權威」將顯得相當薄弱。專家共職的權威來自於專業知識品質的提升,至於奠基於科學的決策,要採取大刀闊斧的措施時,要等待乳臭未乾的科學進步。

升溫期或是地球常態

擁護減碳政策的科學家也引述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資深科學家密爾(Gerald Meehl)的話,溫度高原期「在觀測史上很平常」,而且有氣候模型顯示,「停滯時間有長達15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地球物理學流體動力實驗室資深科學家赫德(Isaac Held)說:「沒有人預期暖化曲線會持續直線上升。」

W.W.評論,如果「高溫期很常見」是正確的方向,那麼對於高溫的各種解釋顯然是沒有必要的。

氣候科學家過去很有自信地預測,這個時間的地球會比現在更熱,可是沒有人能夠解釋「為什麼不是這樣」。這並非氣候科學的危機,而是科學就是這樣走的。

但這對以權威科學共識為基礎的氣候政策卻是危機。捍衛減碳政策的科學家,無法為暖化突然減緩找到理由,於是把「顯著的規律性」冠上「不確定性」的假名字。

此外,科學家也盡量減少這種「不確定性」的政治意含。科恩寫到:「共識從未延伸到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唯一的核心信念是溫室氣體增加,會使地球變熱。」

「系統性欺騙」

如果的確像科恩說的那樣,大眾就是被系統性地欺騙了。過去科學家呈現給大眾的「共識」現在受到挑戰。科學界過去主張,全球氣溫的敏感度會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增加。但當共識只剩下溫室氣體會造成暖化,不能提出具體、可供參考的數據時,就完全沒有明顯的政治暗示了。

科學界對於溫室氣體增加一倍,溫度會上升多少沒有共識,可能是2度,也可能是6度(雖然不太可能)。因此科恩寫到:「世界或許應該尋求調整(而非停止)揮霍溫室氣體。…現在適應可能是比減緩(暖化)更好的政策。但這只有在一個情況下會是好建議,就是這些新的估計真的比舊的更可信。而且不同的模型,會有不同的結果。」

W.W.認為,現在不是爭論要不要「適應」暖化的時候,因為這牽涉到現在面臨挑戰的氣候科學統計。為了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cap-and-trade)、碳稅,以及全球排放協定等政策,說教般刺耳的爭論建立在如果碳排放依趨勢持續,會升高多少溫度的共識之下。

過去,之所以能估算碳排放所造成的經濟及社會損失,是因為有科學的暖化幅度預期為基礎。如果這樣的共識現在都崩解了,那它應該是不管好或壞,都會造成很大的代價。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奧巴馬抗暖化 專家:緩不濟急
奧巴馬提減緩暖化計劃 美國要扮演領導角色
氣候暖化 未來氣旋更多更兇猛
地球暖化 「野馬鈴薯」入侵紅豆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